每个成功*员都是非常好杂技高手。李鸿章与翁同龢之间,同样也体现这种人际关系复杂性。这两个晚清时代重臣之间既合作,也矛盾。与李鸿章样,翁同龢也算是晚清历史上个难能可贵人才,饱读诗书,文人气极重;但与李鸿章相比,在翁同龢身上,那种传统士大夫书卷气和迂腐气更重,也更为狭隘。李鸿章与翁同龢之间就个人来说,并没有什实质性恩怨,很多书籍上所说李鸿章曾帮曾国藩起草弹劾翁同龢事也并不成立,而且,从世交角度来说,李翁之间还是有渊源,论师门辈分,李鸿章是翁同龢父亲翁心存小门生。李鸿章母亲谢世,翁同龢还亲书挽联:“八十三年,极人世富贵尊荣,不改勤俭行素志;九重德,为贤母咨嗟震悼,要全忠孝济时限。”李鸿章与翁同龢之间矛盾,可以说,是性格上差异,气味不太相投;但最主要,还是在朝廷中地位、权力和利益争斗。存在决定意识和想法,在竞相争宠专制格局下,处于同个平台上大臣们所进行明争暗斗,已是这种游戏规则中司空见惯事。
当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师军饷,除讨好慈禧之外,也是不愿意看李鸿章实力无限壮大。翁同龢在北洋水师最需要资金时候向皇帝上书,在两年内不再对北洋水师拨款,也出于同样心理。政治本质就是对权力控制,专制制度更不例外,玩都是此消彼长规则。等到甲午战争爆发,翁同龢与李鸿章由于出发点不同表现出政见不同——翁同龢呼吁决死战,他不能忍受李鸿章拥兵自重却不出兵打仗;而李鸿章却深知两国实力悬殊,不想打这场必输之战,更不想输掉自己老本。甲午兵败,李鸿章受命担任朝廷全权大臣赴日谈判,翁同龢当然知道此去对李鸿章意味着什。而李鸿章自然也知道这是刀山火海,更是盆脏水,李鸿章便向朝廷建议与翁同龢同赴日。翁同龢死活也不肯与李鸿章同行。等到李鸿章代表朝廷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灰溜溜地回到国内时,翁同龢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当即写首《失鹤零丁》诗,在大街上广为张贴。诗中心意思是丢失只漂亮鹤,内眼人看就知道翁大臣是在以鹤来比喻辽东。
有天,袁世凯来到李鸿章贤良寺。袁世凯直是李鸿章老部下,正是李鸿章对袁世凯提携,才使得袁世凯从少年得志,青云直上。稍作寒暄之后,袁世凯即吞吞吐吐地劝说李鸿章打报告告老还乡。李鸿章下子就看穿袁世凯意思,他是在为翁同龢当说客,目是让李鸿章让出清廷最高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