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名新人,元九鼎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只是点头,可其他几名大臣却感到如芒在背,心里清楚得很,有新人进来,恐怕就得有旧人出去。
韩孺子在勤政殿里只是象征性地坐会,通常不超过两刻钟,就在这短短时间里,他也能感受到大臣们之间紧张与猜疑。
太后压迫得太紧,或许真有许多大臣支持皇帝,他想,心中更踏实些。
皇太妃也在,经常从听政阁里走出来,替太后询问几个细节,给中司监景耀送去摞摞诏书。景耀位置就在听政阁门口,守着张桌子,宝玺摆在上面。
韩孺子
勤政殿里气氛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大臣们最初保持沉默,往往问三不知,看似无能,其实是在给太后个下马威,让她明白朝廷离不开大臣,等到齐王败局已定,大臣们变得活跃,争相献计,以显示自己并非真无能,现在,他们开始互相警惕、互相提防,说话越来越小心,以免成为齐王下个陪死者。
掌权者对叛逆行为向来没有容忍度,采取报复手段时绝不留情,历朝历代如此,某些皇帝甚至会对尚处于萌芽状态叛逆大开杀戒,这种事情大臣们都能接受,有时候还会借机铲除异己。
太后野心却超过之前大多数帝王,在发布道表面宽大诏书之后,她对捉拿齐王余党监督就直没有放松,还有越来越严趋势,就连最为严苛酷吏也不能令太后满意,她不停地追问细节、下达新旨,要求将每位参与叛逆人挖出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谁也不能受到豁免。
最让大臣们感到不安是,勤政殿里迎来新人。
勤政殿是议政、拟旨地方,能来这里办公,意味着进入权力核心圈,人数没有定员,少则人,多则十几人,通常来说宰相必定是其中之,然后是皇帝指定其他大臣。
从桓帝登基之日起,勤政殿里格局就没怎变过,武帝选中五名顾命大臣成为这里常客,有时也会召来其他大臣,都是为解决某事,事毕遣散。
上官虚是太后哥哥,步登天成为南军大司马,在勤政殿也只是待几天就去常驻军营,太傅崔宏和右巡御史申明志奉命离京,另有大臣临时替代,早晚还是会离开,算不得正员。
太后打破旧格局,引来位新人。
韩孺子认得大臣不多,此人算是位,礼部尚书元九鼎,曾经亲自向皇帝演示登基之礼,并接受皇帝第份“密诏”——转头他就将纸条交给太监杨奉。
元九鼎消失段时间,韩孺子还以为他受到打压,没想到反而平步青云,成为太后信任大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