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命案捅出去后就没下文,也没人追究责任,只是在东京被人说三道四。特别是那些市井间姑、婆,对这等坏事特别有兴趣,少不得到处说;正因有她们无偿传播,才有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常言。
……国丧月终于结束,内外无大事。据各地边境奏报,辽国毫无动静、上京似乎又发生内乱,北汉蠢蠢欲动但没有辽国支持、又被河东几路周朝地方军监视,也没敢轻举妄动;南唐国发生政变,现在自顾不暇。
这阵子周朝发生变故,天下各国也不轻松。
宫中脱下丧服当天,太后下诏,要校检在京各禁军兵马
“招?那便暂时别折腾他们,好生对待。们只是为办事,不是存心想折磨人。”郭绍在西华门营署内本正经地对京娘说。
京娘又递上来封信,“抓到三个人,其中个是家丁,另外两个都是名单上人,个指挥使、个都头。这信是李二根按照意思写,还要不要继续抓人?”
郭绍阅读这种书信仍旧有点吃力,前世二十几年阅读习惯,不是现在几年时间随便看看书就能完全改变;每次看到竖着写字心里都有点犯嘀咕。但他还是拿过来逐字逐句亲自读遍。
这是李二根约个同僚出来“商议要事”亲笔信。按这种方式抓人,风险更低、做得更加不动声色。郭绍当即道:“抓吧,多个人核对,能把名单做得更清楚完善,以免有疏漏。”
他发现酷刑通常都很好用,完全颠覆在电视上看到怎用刑都不招见识,或许后世道听途说事要是杜撰、要是那些人受过专门教育和反间谍训练。不过在这里,有些昏庸州官县官断案,断不下去就屈打成招,犯人明知道承认自己要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受不酷刑仍要招供;何况被郭绍逮捕武将只是出卖别人。
……开封府黄炳廉已经把赵三案做成铁案。上朝时,卷宗拿到朝里传视,无人能够反驳。这世道像黄炳廉这专业断案*员很稀缺,大部分朝臣对这等事都稀里糊涂。
文武百官束手无策,纷纷面向高高在上人,等待上位者态度。
高高台阶上,宝座上坐着个穿孝服小孩子,他没什话说,说什也没用、谁会理会个几岁孩子说话,只要没哭就好。旁半透明帷幔里,还有个女子。
这时传来威严又清幽声音:“既然死者浑身有伤,那是谁隐瞒她死因,谁把她从枯井内打捞上来,谁称死者是病故、包庇凶犯?”
众臣听罢,纷纷弯下腰,满朝无人能奏对。黄炳廉跪伏道:“启禀太后,臣未能查实,不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