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资修”,也就是大量书籍和文艺作品被评价为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情调和修正主义,并且被禁止阅读和传播。妈妈所在复兴镇“红卫兵”,在出身不好人家,也就是那些能够阅读人家,搜出许多封资修小说古籍,作为批判对象堆在公社礼堂中。大舅,也就是妈妈大哥作为名木匠在公社里做木工活,回家时便在礼堂堆放小说里偷拿两本给妈妈。
因为白天要下地干活,所以她在夜里点着煤油灯,直看到深更半夜。这种灯火光十分暗淡,冒着黑烟,玻璃灯罩可以在夜之间被熏黑。天亮后下地干活时,她就把看故事讲给同干活人听。大队里小孩和妇女们追着她听故事。有次,她手指生疖子无法使用锹,只能做肩挑活计,她就去挑晒干牛屎做成火粪,从处运送到另处。她边走边讲,大堆孩子跟在后面听。平时大家只用挑两担火粪,因为听得太入迷,每个人都多挑担。
她成个劳动着说书人,夜里点灯看小说通宵达旦,白天卖力地贩卖“封资修”。她讲全本《薛刚反唐》,讲《薛仁贵征东征西》,讲《岳飞传》《镜花缘》《济公传》。队上最有文化老翁时不时考问:薛仁贵破某某阵用是什阵?她对答如流。
应该没有记错,看第本中国小说,便是那时起就留在家里《薛刚反唐》。那是本纸页很黄很软、厚厚小说。书页右下角全部微微卷起,封面上画着个怒目圆睁、满脸胡须壮硕男人。每张纸边缘都泛起柔软毛,正是经过许多时间样子。主人公薛刚是个16岁少年,他边哇哇大喊着发脾气,边砸烂座楼。这本小说在心里可能埋下些黑社会情结,以至于后来第个男朋友,好像正是因为他喜欢惹事打架,后脑上有道两寸长伤疤,才在眼中格外迷人。
“w.g”期间,除马恩列斯毛之外,大量书籍被列为“四旧”或划为“毒草”,被封存化浆焚毁。这场运动波及全国各个角落,天涯海角,无远弗届,可以想见当时无书可读状况。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出版在出生前后逐步恢复升温,但对于无数迫切地渴望着书本人来说,出版物品种、数量和速度都远远不够。
新华书店是当时唯发行和销售渠道,即使也有其他书店,订购也需要通过新华书店。在那个时期只要有书到,新华书店便排起长队。对市民来说,如果看到新华书店在排队,别管是什书,去排就对,能买到都买。对此有个温馨想象:爸爸正在新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