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多年前就未雨绸缪,
预为因应,且投入极大心血,
英国在防范“棉花短缺”上成效有限。
全球最大工业国(和其他大部分工业国),倚赖种不可或缺进口原材料。这原材料大部分由某个地区供应,而那地区政治局势不稳。趁着局势还未到不可收拾地步,这个全球首要强国开始着手开发替代来源。
这段文字指是美国和中东石油?不,指是1850年代英国,正思索美国旦爆发内战,可能大大危及英国棉花供应。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比寻找石油替代来源容易;毕竟棉花可以换地方种,而石油只有在有蕴藏地方才开采得到。但尽管在多年前就未雨绸缪,预为因应,且投入极大心血,英国在防范“棉花短缺”上成效有限。从其原因,们可以深刻解19世纪世界和今日世界有多大不同。
1850年时,英国已开始想方设法增加棉花供应量,尽管如此,“原物料供应……还是极缺乏弹性”。
英国人主要目标锁定印度。1850年代,印度殖民z.府实行“以并吞和兴建铁路为手段棉花导向政策”,锁定适合种棉花土地予以征服,投资大笔资金于交通运输,但前十年几无成效可言。1861年,印度棉花输出确大幅增长,但这增长有大部分是靠着牺牲印度国内消费和原本要运到中国棉花,而非产量有所增加,1861年,印度出口到英国棉花仍不到美国所出口棉花半。此后,印度棉花出口只再增长8.6%,那还是在美国北军成功封锁南方棉花出口,棉价,bao涨之时发生事。
相较之下,埃及推广棉花栽种较成功,而且远较少倚赖外力。这得归功于19世纪初期改革者穆罕默德·阿里(MohammedAli)当政后,埃及z.府本身直致力于扩大棉花生产,而且他所下令兴建纺织厂建好后,赫然发现不具竞争力,于是棉花转而移向输出。1821年开始出口,1824年运出两千七百万磅棉花,1850年代时,将近五千万磅。埃及z.府受兰开夏郡成就鼓舞,支持地主栽种棉花,地主则施压棉农增产,尽管如此,成就有限。即使是1850年代棉花产量,都只和美国1803年(惠特尼轧棉机问世只十年)时产量约略相当。事实上,直到1860年代时,埃及棉花栽种都只限于穆罕默德·阿里后代和其亲戚所拥有土地和附近。即使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埃及棉花输出达到巅峰,也只有两亿磅(约美国1860年出口量12%),价格比美国棉花高得多。更重要,即使是那种程度产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