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科学界和资本主义经济绝对乐于应对。只要让他们获得新发现、赢得巨大利润,大多数科学家和银行家并不在乎要做是什事情。有谁能想到比战胜死亡更令人兴奋科学议题,又有什是比永葆青春更有前景市场?如果你已年过40岁,请闭上眼睛分钟,回想自己25岁时身体状况,不只是想起外表,更会想起当时那种感觉。如果能让你回到当时状态,你愿意付出多少金钱?当然,有些人会对此不屑顾,但愿意不惜切顾客也必然不在少数,足以构成个无限大市场。
如果这些还不够,单就对死亡恐惧这点,就已经深植在多数人心中,足以推动向死亡宣战。只要人们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就会从小训练自己压抑想要永生不死欲望,或是驾驭这种欲望,将其运用到其他目标上。正是因为人们渴求永生不死,才能谱出“不朽”交响曲,在战争中奋力争取“永恒荣耀”,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希望自己灵魂能“在天堂享受永恒幸福”。不论是艺术创造、政治投入,还是宗教虔诚,很大部分其实正是由对死亡恐惧所推动。
伍迪·艾伦(WoodyAllen)就从对死亡恐惧发展出灿烂职业生涯。曾有人问他,是否想在大银幕上永远活下去。他回答:“宁可活在公寓里。”接着他又说:“并不想靠作品来达成永生,希望靠是不要死。”不论是永恒荣耀、全国性悼念会,还是对天堂梦想,都很难替代像伍迪·艾伦这种人真正想要:不要死。旦人们觉得(不论理由充分与否)有很好机会能躲避死亡,求生渴望就不会让他们再去承担艺术、意识形态或宗教这样重担,于是引起如雪崩般连锁反应。
如果你觉得那些眼睛像要冒火、胡须迎风扬起宗教狂热分子已经足够吓人,就请拭目以待,如果行将就木零售业巨擘和年华逝去好莱坞过气明星以为发现生命灵药,他们会做出怎样举动。在这场与死亡战争中,如果科学上出现显著进展,真正战场就会从实验室转移到国会、法院和街头。而如果科学努力宣告获胜,就会引发激烈政治冲突。过往历史上所有战争和冲突规模,很可能都将远远不及接下来这场争斗:争夺永恒青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