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这个历史观盲点可能会造成认知陷阱。
南蒯这次对抗季氏,发生在孔子22到24岁之间,他刚刚到季氏家当小职员时候。位经理人差点赶走老板,侵占老板产业,这给孔子带来冲击不小。他后来政治主张跟这很有关系。
另外,公子慭这次逃亡到齐国,也有点余波,就是他个女儿,嫁给齐景公做夫人(老夫少妻)。再后来,鲁昭公逃亡齐国,他是景公夫人叔叔,所以齐景公要把他招待好。齐景公这时齐国还没出现寡头势力坐大,所以是鲁国君主个不太得力外援,晋国就是另番局面。
说过南蒯事变,回来再说阳虎。他比南蒯更成功,把三桓家族和鲁定公都挟制住,成鲁国事实上当权者。为什会出现这种局面?
就是因为鲁国“寡头共和制度”有漏洞。是缺乏竞争:三个家族世代专权,甚至排名都不变,三家当权者素质难免越来越差。就像上代季平子,能力和修养都非常低。他们从生下来就养尊处优,当官也只管些台面上礼仪、外交之类工作,地方管理都交给各种管家,不解地方基本情况,就给管家们各种机会。第二个原因是,三家权势都是代传代,但新继位族长可能很年轻,掌控不局面,有个权力空窗期。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就会出现阳虎这种管家当权局面。季氏既然已经控制鲁国,谁能掌握季氏家权力,谁自然就能掌控鲁国。
春秋开端以来,中原列国政治越来越无序,孔子专门总结过。他说:天下最有秩序局面,是天子(周王)有实权,掌管文教(礼乐)和军事(征伐);从西周垮台,春秋开端,王室这个秩序就没有。各诸侯国自己行使文教和军事权力,这还不算完全失序,因为国君有权威,还能保证十代安定。代人执政时间大概二三十年,十代就是两三百年。
但诸侯国君掌权局面也不容易维持,会变成“三桓”这种极少数寡头家族共和专权状态,他们联合垄断国家权力,世代传承。孔子说,这种政治规范,勉强能维持五代人——到季平子那代,恰好是季氏家族第六代人,已经开始没规矩。
比寡头共和更糟糕情况,就是阳虎这种管家篡夺主人权力,还掌握国家政权。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陪臣就是阳虎这种当管家小贵族。孔子说,这种局面,能维持三代人就不错。2
三代人,是近百年时间。孔子说这话百年之后,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战国初年,寡头共和制度真维持不下去。但孔子也来不及看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