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已经讨论过种种细节,此时任克问出,墨子便道:“草帛物……学起来极慢。昨日墨者群议此事,已有计划。”
“墨者利天下道理、技巧、天志,这是人人可以学习,墨者也不准备藏私。如今乡校已建,也算是能与仲尼齐名人物,收些弟子也不是不可以吧?”
任克急忙道:“自是可以。干木大夫还常夸赞您学问、西河守也说当年在鲁时常听您名声。您若收徒,想便是君王亦可得师视之。
任克想到西河守吴起很重视草帛,又问道:“如今草帛传遍大城巨邑,士人皆赞此物。”
“曾听适所作文章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言大善。魏侯愿以千金,请此渔。”
这个墨者内部也商量过,适意思很明确:当然可以卖,但不是现在卖,而是要打个时间差。
个三年到五年时间差,让市井之人基本上熟悉墨者内部通用贱体文字,再让计划中陶泥或是铅字印刷技术成熟起来后,将造纸术流传出去,降低纸张价格,而墨者保持着印刷术垄断来垄断私学知识。
如果纸张出现太早,反而未必是好事。
大战,让各国精疲力竭难以注意到闷声发财墨者在悄然壮大。
任克想下来之前翟璜、李悝等人交代,觉得墨者这个绝对,对于魏国有利而无害。
墨者愿意去哪去哪,只要传播技术,得益仍旧是魏侯。
到时候墨者就算说什非攻、兼爱之类,魏侯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反正东西都学会,谁还会在乎墨者说什?
墨者中能人众多,任克此时已算是见识到。不到二十岁年轻人就可以说些天下间道理,那些已经名满天下墨者又会是怎样手段?
秦有秦文字、楚有楚文字,旦纸张导致知识变得廉价,各国文字还未统,后世可能要麻烦百倍。
在不能做到墨者“贱体字”成为诸夏学术界通用文字之前,纸张决不能大规模出现。
这点牵扯墨者底线:同义。
同义基础并不是同文,但同文绝对可以促进同义。
因为涉及到底线,这件事就没有商量余地。
他想下,起身道:“墨者在魏地行义事,君上定然是欣喜,并不会阻碍。通行各地,也可以发给些名契。”
楚使也是差不多回答,在他看来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原本以为需要用大量礼物和说辞,才能换回墨者手中些东西。
可现在看来,似乎什都不用,墨者会主动愿意利天下——天底下这样傻子,在墨者之中极多,因而无所怀疑。
至于说怎行义,那是墨者要做事,与他们就无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