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而怪异”[59]。
夫妇俩有些花费不多奢侈和消遣。蒙帕纳斯区很小,这颇令人安心。区内社会生活集中在为数不多几家咖啡馆和酒吧里,相互之间并没有几条街距离。这对新婚夫妇散步时总会走很长路,但总有家港湾欢迎他们停靠,令人安心。哈德莉喜爱法国点心,海明威喜欢书写快意,给亲友写信讲这里每个细节,食品和酒价格是多便宜,垃圾箱里扔着各种烈酒瓶子,酒店房间又是怎样。多亏战后法国通货膨胀,美国人在巴黎几乎什都可以支付得起。[60]美元就是王道,1美元值12块半法郎;1加元也颇为值钱,可以换11法郎。甚至美国乞丐到法国都会被生意人奉为上宾,不论是遇到旅馆、饭店老板,还是“母鸡”(poules)——法语中“母鸡”词有妓女意思。几乎每位美国来客都要做好心理准备,“被当作个百万富翁对待,同样也因此被敌视”,阿尔弗雷德·克莱姆伯格(AlfredKreymborg)写道,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到那里位美国作家。[61]
也许巴黎对海明威夫妇来说就像个低物价天堂,不过最初他们还没有发现这座城市里更腐朽、更复杂享乐。此时他们很难想象,未来自己将成为20年代巴黎切浪漫和刺激缩影。
尽管海明威抱怨过,记者工作让他无心顾及严肃文学追求,但他还是谋得《多伦多星报》驻巴黎记者职位。这是个自由职业,主要写反映巴黎风物文章。这意味着他只要好好观察新生活环境,就有钱拿。
美国编辑[62]很快发现,美国国内对关于巴黎小说胃口极大。美国富人向对巴黎时尚心驰神往,不过新近时期,美元强盛让广大美国平民都能负担得起巴黎奢侈享受。初识上流社会少女、食不果腹艺术家,甚至中西部中产市民都开始兴致勃勃地关注切关于法国东西:从法国侨民社区社会新闻,到巴黎咖啡馆和沙龙中各种艺术运动迸发出星点火花。记者亚瑟·鲍尔(ArthurPower)开始在《巴黎先驱报》上连载个名为“画室内外”[63]栏目,专门记录蒙帕纳斯画家们生活。羽翼渐丰《纽约客》(NewYorker)杂志邀约作家珍娜·弗兰纳(JanetFlanner)[64]主笔个名为“巴黎来信”双周专栏,从巴黎政治传言到枕边八卦(这两个领域重合总是最让人喜闻乐见),无所不谈。《时尚》(Vogue)杂志对于巴黎报道与推崇,甚至到实实在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