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叶描,有表现丝绸质感行云流水描,也有表现发须飞扬高古游丝描,多种勾线技巧炉火纯青。加之大量地运用素白底色和白描手法,敷色单纯,略施晕染,在总体淡雅清幽中透露着种内在安详和庄严,深得两宋山水画和人物画大家笔墨神韵,堪称古代山水画杰作。
西夏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面千手观音》壁画,可以说是敦煌石窟壁画中反映科技史杰作。画工在观音每只手中描绘件当时社会生活中物品,这幅壁画为们留下许多工农业生产工具及其他物品形象,而且大都是左右对称,绘画两幅相同画面。其中《酿酒图》和《锻铁图》最为有名,受到国内外科技史学家珍视。
榆林窟第29窟是西夏石窟中唯有营建年代、完整供养像和题名,以及画工姓名洞窟。此窟为前后室,前室窟形不规则,无壁画。后室即主室,平面基本呈方形,覆斗形窟顶,洞窟中央曼荼罗(坛城)为整窟立体空间中心,坛基为四方形,坛基之上设五层圆坛,圆坛上塑像已毁。坛城突出藏传佛教模式观想修行功能。洞窟中四壁壁画保存基本完整,无论是整体构思和设计、构图、布局,还是造型和线描,敷彩和装饰,都显示西夏绘画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工笔重彩壁画,主要运用线描来完成。造型与线描承载着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相应时代和民族社会风尚及审美观念。第29窟供养人画像中,出现姓名法号确切国师像,不但是西夏石窟中首见,而且在西夏壁画中也实属罕见。这位国师叫作“真义国师昔毕智海”。昔毕,由此姓氏可得知他是位党项化鲜卑人。这位国师生前地位很高,画中他不仅在佛陀面前坐着,还有手举华盖侍从跟随,国师气派与帝王相差无几。[8]
榆林窟第29窟浸润着西夏民族特征和时代风格,们只要看看窟内供养人形象就可以感受到这点。这些供养人造型有着共同特征,无论男女均体形高大,身材修长。头部呈长椭圆形,面部圆润丰满,腮部外突;眉粗而短,眼睛、嘴唇与耳垂均相对细小,眼睛都是单眼皮。这些人物特征抓住西夏党项民族特征。西夏时期菩萨造型也存在着女性化和世俗化倾向,佛教尊像造型与世俗人物形象基本致。天王形象虽不乏孔武威严,身材却和男性供养画像样修长高大,面部造型也比较致。榆林窟第29窟世俗及宗教人物造型模式,可归为唐式(汉式)、夏式(即西夏党项式)、藏式三种。南北壁文殊、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