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孩看到什呢?们现代人在十八九岁时就已经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大世界、见过很多有趣人。们这个时代价值观是觉得生命有很多可能性,每种都很好。但这个女孩,在她所处时代里,脚步是不允许越出闺房,所以她对外在世界向往和对于人生所有想象必须寄托在某个客体上。就这样,当她恰巧遇到个极其美好男子时,所有注意力和生命热情就完完全全被吸引。
古典文学中常常会写到个女子看个男子眼,然后就要同他生死与共,这是现代人不可理解。现代眼光认为这是种病态。如果懂得些心理学知识,甚至会用“人格不独立”“分化不完全”等解释。可是放在古典文学发生那个时代及语境中,这很可能并不病态。在中国古代,除非是很极端情况,才会有所例外,般来说,女性因为与外在世界隔离,没有机会直接实现自己在智识、才华、志节方面追求,但文化实际上又鼓励女性发展这些领域鉴赏力,这样来,在“渴望”和“能做”之间就形成个巨大落差。为弥补这个落差,女子只能把自己对才华、品行等要求都投注到个男子身上,以这种方式间接实现自己理想。在这样语境中,个男子之所谓“美”也就不仅仅包括外表英俊,更包括才识、德行等所有方面。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慕色”有时是个严肃且充满理想主义主题,比如《牡丹亭慕色还魂记》。这个主题之所以被严肃地书写,是因为这种情感与君子追求人格美善情感十分相似,就像屈原所说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74]讲到“慕色”,们就要回来讲这首词小序,也就是朱彝尊为什会写这首词。序是这样说: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小序说,在吴江有个叫叶元礼书生,他没有想去发生段浪漫感情,只是在个美好春天恰巧经过流虹桥。
们人生常态是机缘不能具足,所以常常不满意,但对叶元礼来说,悲剧在于机缘具足而不自知。沈从文有段话很流行:“行过许多地方桥,看过许多次数云,喝过许多种类酒,却只爱过个正当最好年龄人。”[175]据说他就是靠这段话追到张兆和。叶元礼运气不错,在云最美时候,在恰好那座桥边,遇到正当最好年纪人。本该成就段难得佳缘,可是那个女孩从“羡之”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