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讲两首和春兰有关诗吧。首是陈子昂写,首是张九龄写,名字都叫《感遇》。《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比较过它们异同,但说得比较简略,在此基础上进行些更详细阐发。
陈子昂和张九龄都生活在初唐快要进入盛唐时候,这两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也十分类似,但是仔细读下去话,就会发现有内在不同。而这种微妙差别,是读诗时很大乐趣。
《感遇》意思就是“有感于平生所遇”。陈子昂文集里,总共有组三十八首《感遇》,他好像对于人生有非常多感怀,所以首接着首往下写。张九龄文集里面,也有十二首《感遇》。因为这些诗表面上看起来和其他诗没有什不样,也是写些花花草草、春兰秋菊,有时候读者会想,是不是像后来分析家说那样,里面有很多精神、很多思想,还是说这些都是分析家自己投射?想,可能有三种情况:第种情况,作者写到春兰秋菊,只是写实际上、植物学上花草本身,没有任何托寓。比如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71],如果非要说松兰代表君子人格高洁,子规代表蜀帝失国之痛,这就牵强。第二种情况,作者并没有明确意识将春兰秋菊作为象征,但无意识以情绪、设色与巧合方式渗入对这些意象叙写,使其多多少少带上些难以确指深意。比如李贺《苏小小墓》写:“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72]第三种情况,才是作者有意识地象征,表面写春兰秋菊,实质是写时代、命运和人格。而《感遇》这个主题之下诗歌,般都属于第三种情况,看到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有明确感怀和思考想表达。
这个传统其实是从阮籍开始。阮籍生活在正始时代,就是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讲那个时代。这个时代特点,古时候般说有二:是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因为晋是篡夺魏政权而建立,而魏又是篡夺汉政权而建立;二是舆论控制非常严酷,因为篡夺过程中臣弑君、子弑父以及兄弟阋墙遭受广泛非议,司马氏政权只能表面上假意推行儒家伦理,实质上严酷压制不同声音。其实,按照现代医疗史研究,还有第三个特点:魏晋之交还正好是传染病,bao发时代,所以整个社会就,bao露在战争、酷政和瘟疫之下,令人时时感到朝不保夕。
阮籍是倾向于曹魏,但是曹魏为司马氏所灭,阮籍以其才能与声名成为司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