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她也流着泪,诚挚地向道歉。
突然很想跟她忏悔。
母亲职,她做得很好,抛诸她怨言,有很大部分是言重。
☆
写到尾声,终于可以来说说对于家教此职业想法。很感谢第位学生,们年纪只差两岁,她经历过,也才经历不久。每回们课程结束,她会把留下来,诉说她心事,那些心事有很轻,有很重,有些是不好和父母讨论。起初很别扭,不懂聆听这些心事必要,也害怕逾越师生分际。
许多前辈说这样是不对,老师要建立起权威,要“恩威并行”,要让学生“怕”你。感到很纳闷,们面对是个比们更崭新生命,他为何应该怕?
于是偷偷做实验,让自己与学生之间没有高低,没有尊卑。听他们倾诉,起感受生命失落,有些问题很棘手,也无法提供意见,但会想办法让学生知道,他们不是个人在应付这些问题。奇异是,之后上课,他们会更认真地听讲解,学生也在乎,这成套互惠模式,们相互照顾彼此心情,学生变得比从前更自动自发,成绩自然而然就好转。
度迷失在这种“非典型”互动方式里,感到不安,怕自己是在误人子弟。近来,读到《慢疗》书,作者维多利亚·史薇特(VictoriaSweet)是个医生,她在美国家源自中世纪医疗院所(也曾经是美国最后家救济院)中,学习到崭新医疗方式,那就是,以“人性”款待病人。有个故事很喜欢,作者描述位护士长喜欢坐在病人身边打毛衣。在医院评鉴时,这位护士长遭遇很大抨击,说她不务正业,利用上班时间从事个人嗜好。然而,评鉴人员没有注意到,这位护士长打毛衣,最终是给病人穿。作者提出个很特别观点,她认为,这种看似毫无效率医疗行为,说不定是最有效医疗行为。试想,在你遭逢极大身心病痛时,有个人坐在你身边,安静地穿针引线,没有给你止痛药或抗生素,她只是坐在那里陪伴你,并且在几天后送给你条小毛毯。这才懂,聆听学生心事,这种行为看似毫无效率,其实也可能是最有效率教育行为。教育未必得在全部时间里塞满学科知识,定也有其他值得言说,例如学生自己事。
观察好几年,发现在学生“无心读书”背后,实则藏着很多心事,可能是在学校被欺负,跟挚友闹翻,或者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太友善,等等。他们不敢提出来,怕被说是借口。
对孩子而言,是三角函数、古文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