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15袋巴希斯、25袋戴拿拉拉斯、10袋南岛”,还有系列数量不明“孟加拉”“苏拉特”“波旁”“德马拉拉”和“佩南”棉花。利物浦棉花经纪人托马斯·埃利森于1886年观察到:“到本世纪初,通常做法是卖方向买方提供可能要出售任何批或多批棉花标记、船名和存储地点,以便买方可以到仓库检查包裹。”棉花极大天然多样性被保存下来,所有参与棉花交易人都在买卖看得见摸得着棉花。14
当19世纪最初几十年棉花贸易爆炸式发展时,这个体系受到很大压力。经纪人匆匆忙忙地在利物浦港口检查数百个棉袋和棉包,试图提供特定批次棉花以满足特定制造商(需要特殊品质棉花以生产特定种类纱线)需求。很快这就变得几乎不可能。在制造商需求推动下,经纪人寻求新制度化解决方案。首先,他们从实际检查每袋棉花转为按样品采购。15他们从每包生棉中抽取小批纤维,并根据该样本确定价格并进行销售。这些样本不像生棉包,它们很容易被运送甚至还可以邮寄。第二步,经纪商为棉花品质制定明确标准和精确词汇表。最终,制造商甚至不需检查样品就能购买棉花。实际上,他们不再从特定地方订购特定棉花,而是要求特定质量棉花。这是对行业彻底重塑。
棉花在等级、纤维长度和特性上有着巨大差别。到1790年,尽管其他商品如糖和咖啡已经有等级区分,开始广泛使用“中等”和“上等普通”等级别,但是还没有人尝试对棉花进行分级。1796年,在查尔斯顿,“佐治亚棉花”和陆地棉首次作为棉花类别被人提到,1799年在费城,有人提到“佐治亚田纳西棉花”——这种分类方式仍然反映是原产地。同年,《商业地理通用词典》(Dictionnaireuniverseldelagéographiecommerçante)仍然只按产地列出不同种类棉花。然而,1804年,查尔斯顿商人列出“普通棉”,到1805年,这分类已经成为“普通陆地棉”。到1805年,海岛棉被分为顶级、优质、良、中等和劣等等级。《贸易商》(TheTradesman)1809年谈到“上等中等棉”;1815年在新奥尔良市场使用“顶级”这个分类,两年后,“等品”棉花上市,又年后,在查尔斯顿出现“中等棉花”分类,随后1822年在新奥尔良又出现“精选顶级棉花”,在1823年出现“精选良品”。《伦敦杂志》(TheLondon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