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楼房北京城,还有著名油画作品中被抹掉朱德《井冈山会师》,被抹掉刘少奇、高岗和其他重要人物《开国大典》,等等。空白,没有,也是史料。这就联系到这几年常说个话题:遗忘。
遗忘塑造记忆。20世纪中期以来个基本常识,历史是种记忆,史学被当作种记忆来讨论。但事实上,是遗忘在塑造们记忆,理解记忆关键在于理解遗忘。遗忘有很多意义。比如天记诵万字,怎也记不下来,这种遗忘是个人生物属性上局限。过去有“集体失忆”概念来与集体记忆相对应,也是强调由于记忆能力不足而无法维持与过去联系,这种失忆是个消极过程。而们现在要讨论是积极遗忘,是出于某种目标,主动地、有意识地切断与过去之间联系遗忘。焚书、文字狱、删帖、屏蔽敏感词或禁言,就是要造成种主动遗忘、种强制性遗忘。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样遗忘是有历史学意义。
记忆形成过程,方面是努力记住些东西,另方面则是努力忘记些东西。常常强调“遗忘竞争”,因为们能够解所谓过去、所谓历史,都是不完整碎片,这些碎片是往昔岁月中持续进行各种竞争——记忆与记忆竞争、遗忘与遗忘竞争、记忆与遗忘竞争——结果。那些相互矛盾冲突史料碎片,不再是简单孰是孰非、孰真孰伪关系,值得们辨识是它们各自体现着怎样叙述传统,代表着怎样竞争力量,反映什样竞争过程。们要考察那些被排斥在记忆之外内容,特别要看到某些特定内容是被什样权力组织精心且系统地排斥出集体记忆之外。过去几千年们能够看到传统史学,就是这种被安排结果。中国史学有官修正史悠久、独特传统,这反映政治权力作为历史叙述竞争力量绝对优势地位,所有其他竞争者都因弱势而难以发声。傅斯年说传统史学是“每取伦理家手段,作文章家本事”。当们意识到存在着遗忘竞争,就会发现如果们不能解掌权者为何、如何实现某些事项遗忘,以及这些事项大致上可能是什内容,那无论进行什样道德伦理批判,都不能使们向历史走得更近些。因此,那些遗忘,那些看似不存在,也是们必须关注“史学”。
拂去竞争烟尘:探寻真相失落和被涂抹历史
关于记忆与遗忘竞争,举个很好研究实例。陈侃理在日本出版《中国史学》第26卷(2016年)有篇《〈史记〉与〈赵正书〉——历史记忆战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