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是个敏感内向人、个活泼开朗人、个佛系青年,这都是你知识。
那问题是,你是把它们当做局部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当做局部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空间在哪里呢?
在前面课程里,们讲很多限定们思考“应该思
可实践下,有天就想,干嘛这累,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种思维休息,就不能让自己休息下嘛。于是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比较敏感内向人。
有意思是,读者很接受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会有读者说:“老师,也是敏感内向人,所以看到你,觉得特别亲近。”
有时候也会主动跟人说:“是比较敏感内向,万不知道该说什,还请多照顾。”
这时候,不再因为这个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还认同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另种境界。
所以,能认识到你所解,永远都只是局部知识,这非常重要。
里。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地方在哪里。
因为既然是局部知识,这局部以外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部分是什呢?这就为进步探索留下空间,而这个探索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空间,也是你自发展空间。
为什讲思维发展,们要讲局部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这就是你知识;
·你说,应该变得更聪明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这也是你知识;
再让举个例子。
在青春期时候,直为自己是个敏感内向人而苦恼。那时候,不知道该怎跟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有些紧张,不知道该说什。
对敏感内向这个标签也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第个阶段。
学心理学以后,会努力去寻找些例外。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有困难,跟熟悉朋友在起时,也是很放松,而且很享受别人听说话。
所以在那段时间,就有意识地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