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妻,但自己无疑和案件本身毫无关联。通过高屋敷妙子视角,无论如何也无法描述战时与战后两桩案件。
也想过,不如就从北守派出所负责人——高屋敷元巡警立场出发展开记述?若是把警官丈夫作为视点人物,就能自然地进行案件叙述,而且对于在媛首村做辈子派驻巡警丈夫来说,战时怪事可以精准表述为“高屋敷元巡警第案”,而战后案子则是“高屋敷元巡警最后案”。
可惜刚开始动笔,就发现这样叙述方式存在个很大缺陷。虽然身居派出所巡警之职,但丈夫毕竟是个外人。换言之,无论如何叙述,都只能从外围观望案情,而无法融入其中。假如就这样写下去,可想而知,小说情节进展会多无趣。
再三思考后,想到个全新结构,即在高屋敷元巡警视点外,安排个熟知守家内部情况人物,以便从案情内外两个方面加以叙述。能想出这个法子,当然是因为有几多斧高这合适人选存在。他是战中奇案发生前年,被守家收养那个五岁男孩,同时也是所有事件重要目击者。斧高虽是外人,却又称得上是守家成员,如此微妙立场,正适合成为和高屋敷元相对另视角。
况且细想下来,还发现两人和之间关系十分相似。首先是丈夫,为疏理头脑中思路,他经常和说些和案件有关事,所以自然而然地获得各种信息。另方斧高,由于屡次赴派出所接受问讯,在不知不觉中与们夫妇变得亲密无间,之后也时常来做客。当时常有机会从他口中听说守家内情。可以说,在无心插柳状况下,从他俩身上获得撰写本文所需充足知识与信息。这想,通过高屋敷元与几多斧高视点来描述两起案件,实乃必然之举呢。
只有事令人担忧。那就是斧高恐怕持有特殊性取向。也不知这是天性使然,还是在守家遇见长寿郎后才生根、发芽。但确实渐渐感到,他跟普通男孩似有不同。战时还对此浑然不觉,直到战后,随着他长大成人,再听他说起长寿郎事,才逐步认清斧高特殊嗜好。十分犹豫,不知是否该把这些事写入本文。
不过当时已确信,斧高视点对这部小说成立不可或缺。事已至此,放弃既定结构、改用别叙述方式是难以想象。若有人说这只是你为贪图方便,也无言以对,但鉴于斧高性取向只限于柏拉图式精神爱情,决心不加掩饰地描述出来。因为如果不这做,他言行举止——特别是关于长寿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