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实施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引诱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六○),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很显然是,此人兴趣是在经济财政方面,只有在这方面他才会对国家有最大贡献。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必须辞官守丧;但是甚至于守丧期满,他又被召入朝之时,他又谢绝在京为官,宁愿留在金陵。
他这段自己韬光养晦历程,颇难解,因为此人定深信旦时机到来,他必可为国家做大事。若说他壮年这段时期已经建立他政治生涯基础,是合乎情理说法。也许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竞争,他觉得不能胜任,因为那时朝中有年高德助学识渊博文臣,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公亮等人,这些人都会对锐意改革侧目而视,都深得人望,足以使抱有新见解后起之辈无从发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时。但是,从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个理由。王安石那样气质人,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而在偏远外县身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大青蛙。他在京师担任项官职,那段短短时期,他曾和同僚争吵不和,使事事错乱失常。他想变动成规,照自己想法办事。吴桂和张方平都记得与他为同僚或为属下之时,遇事都极难与人合作。
在仁宗嘉佑五年他来到京师时,时人都视之为奇才。他已经写过些好诗文。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老辈名公巨卿如富弼和文彦博对他颇有好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有好感。在他那古怪仪表之下,暗藏着当时那些*员所不能窥测才干和品格,他这个奇特之士就曾与那些大员周旋。在能看穿王安石品格并认为他将会成为国家大害寥寥数人之中,有苏洵和他老友张方平。张方平曾与王安石为同僚,共同监督地方考试,将他峻拒之后,便不再与他交往。他定把早年与王安石共事经验告诉过苏洵。于是二人对王安石极为厌恶,更因为他穿着习惯矫揉造作不近人情,而反感更深。欧阳修曾经把王安石介绍给苏东坡父亲,而王安石也愿意结识苏氏父子,但是老苏对他拒而不纳。王安石母亲去世时,在所有经邀请参加丧礼之人当中,只有苏洵拒绝前往,并且写那篇著名文章《辨*论》,这篇成后来历代学生常读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苏洵开头儿就说解人性格很难,甚至聪明人也常会受骗。只有冷静观察者才能看透人性格而预知他将来发展。他引证古代个学者山巨源预言王衍将来,那时王衍仅仅是聪颖秀逸书生;还引证名将郭子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