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最终见解。他们不是作者
传声筒,在对话中可以直抒己见,将自己
思想发挥到极致。如伊凡在“叛逆”和“宗教大法官”这两章中,他
声音似乎压倒
作者
声音,甚至连保守
自由主义批评家戈洛温也指出:“……‘宗教大法官’这
神话使读者困惑不解,作者到底认为谁更正确——是代表尘世利益、不信仰宗教
人,还是创立
宗教
基督呢?……无论救世主
形象引发
爱是如何温暖,读者总是摆脱不
这样
想法:施舍非尘世仁爱
救世主终究是不对
,因此赎罪
事业失败
。只要叙述在继续,两只秤盘处于绝对平衡状态,您将不会获得基督
仁爱完全胜利
宽慰印象。”这是因为作家对主人公采取
种全新
立场,让他们具有充分自由和独立
个性,与他们平等地对话。当然,主人公
声音强化到与作家
声音相当,具有同等价值,也只能在相对
意义上接受。事实上,主人公
“独立性”始终受到作者
制约,正如巴赫金所说:“
们确认主人公
自由,是艺术构思范围内
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自由如同客体性
主人公
不自由
样,也是被创造出来
。但是创造并不意味杜撰。”显然,主人公
独立性以及他声音
独立价值都是相对
,无非是强调在艺术构思范围内作家必须根据人物本身
逻辑发展进行创造,而不是杜撰,而作家作为创作主体,不管在小说中以何种形式出现,总是通过各种手段,表达自己
声音,起着制约作用,就以“叛逆”和“宗教大法官”两章为例,作家也是通过种种艺术手段竭力否定伊凡
说法,或暗示他
叙述是魔鬼
诱惑。
《卡拉马佐夫兄弟》主要人物都具有两重性。作家总是将对立
两极集于人物
身,使之互相映衬,在复杂、微妙
境遇中,在紧张
对话中发生碰撞、显露,出现交替和更新。不仅伊凡,德米特里、女主人公卡捷琳娜、格鲁申卡也都是这样。卡捷琳娜大胆果敢,富于自
牺牲精神。为
挽救父亲
声誉,她不惜冒险去见德米特里。她对德米特里
“帮助”既感激,又意识到自己受到
侮辱和伤害。因此她甘愿做他
未婚妻,用加倍
补偿,在精神上进行报复。对所爱
人伊凡百般折磨(也是自
折磨),强迫自己扮演
个忠实
未婚妻
角色。她对德米特里和伊凡
爱与恨是混合在
起
。在法庭上以及审判以后明显地表现出她对德米特里和伊凡在感情上
变化和爱与恨
交替。格鲁申卡原来是个善良、热情
少女,被
名波兰军官欺骗和遗弃,后又为家庭所不容,几乎流落街头,最后被富商萨姆索诺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