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个也知道呀?”尼摩船长答道,语气颇显惊讶。“好哇,教授先生,大家有理由知道,因为这是事实。可还得做点儿补充,当鱼在表层被捕时,鱼鳔含氮量高于含氧量;而在深海被捕时,情况正相反,含氧量高于含氮量。这证明您立论是对。让们继续进行观察吧。”
目光又落到压力计上。仪表显示已达六千米深度。们已潜水个小时。鹦鹉螺号顺斜板下滑,不断往深海潜行。冷漠深邃海水格外清澈透明,难以用语言描状。又过个小时,们已抵达万三千米深度,即十三公里,可毫无见底迹象。
不过,在万四千米深度,隐约发现水中央露出黑糊糊尖峰,犹如喜马拉雅山或勃朗峰那样巍峨险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往下深渊有多深,那就难以估量。
鹦鹉螺号继续往下沉降,尽管它要顶住越来越大压力。感觉到,船体钢板螺丝在微微颤动,栏杆正在慢慢扭曲,隔板正在哼哼唧唧呻吟,大厅玻璃窗正在海水高压下鼓鼓胀胀地变形。这条牢靠潜水船若不是像它船长所说那样铁板
,灰色后胸鳍,黑色前胸鳍,有浅红色胸甲骨片护体;最后是突吻鳕鱼,深居千二百米水下,因此要承受百二十个大气压压力。
问尼摩船长是否在更深海层考察过鱼类。
“鱼类?”他回答道,“很少。就目前科学水准,何以预测?何以知之?”
“现成就有,船长。现已知道,在海洋下层,水越深,植物比动物消失得越快。还知道,有深水区尚有动物生存,但却寸草不长。大家知道,牡蛎可生长在两千米深水层,北极海探险家麦克林托克〔1〕就在两千五百米深海层采集到只活海星。大家还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斗牛犬号船员在两千六百二十英寻〔2〕,即四公里深水下采到只海星。尼摩船长,您该不会说人们无所知吧?”
〔1〕麦克林托克(1819—1907),爱尔兰探险家。
〔2〕英寻,水深单位,1英寻相当于1.83米。
“不,教授先生,”船长答道,“不至于如此不客气。不过,想问问您,动物何以能在如此深海层生存呢?”
“有两个理由可以解释,”答道。“首先,那里有垂直水流,受到海水咸度和密度悬殊影响而上下运动,足以维持海百合和海星基本生命需求。”
“没错,”船长道。
“然后,还有第二个原因,如果说氧气是生命基础,而大家知道,氧气可以溶解在海水中,水越深,含氧量越高,而不是越低,深层水压可以把氧气浓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