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意思,但《尚书·舜典》孔颖达疏则以为“流”、“放”、“窜”、“殛”“俱是流徙”;照这说法,则鲧是被流放到羽山后死在那里。
(5)禹国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建立者。《史记·夏本纪》说禹“名曰文命”,在他父亲鲧被殛以后,奉命治水:“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按即治水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关于他治水事迹传说,在《尚书》、《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述。
(6)本篇作为插曲所写聚集在“文化山”上学者们活动,是对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z.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事讽刺。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国东北,华北也正在危殆中;国民党z.府实行投降卖国政策,抛弃东北之后,又准备从华北撤退,已开始准备把可以卖钱古文物从北平搬到南京。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们竟以当时北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重要性为理由,提出请国民党z.府从北平撤除军备,把它划为个不设防文化区域极为荒谬主张。他们在意见书中说,北平有很多珍贵文物,它们都“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断断不可以牺牲”。又说:“因为北平有种种文化设备,所以全国各种学问专门学者,大多荟萃在北平……旦把北平所有种种文化设备都挪开,这些学者们当然不免要随着星散。”要求“z.府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将切军事设备,挪往保定。”(见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北平《世界日报》)这实际上适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同国民党z.府投降卖国政策“理论”如出辙。当时国民党z.府虽未公开定北平为“文化城”,但后来终于拱手把它让给日本帝国主义,古文物大部分则在九三三年初分批运往南京。作者在“九八”后至他逝世之间,曾写过不少杂文揭露国民党z.府投降卖国主义,对所谓“文化城”主张也在当时篇杂文里讽刺过(参看《伪自由书·崇实》)。本篇在“文化山”插曲中所讽刺就是江瀚等呈文中所反映那种荒谬言论,其中几个所谓学者,是以当时文化界些具有代表性人物为模型。例如“个拿拄杖学者”,是暗指“优生学家”潘光旦。潘曾根据些官僚地主家族家谱来解释遗传,著有《明清两代嘉兴望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