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北大会全力配合。”蔡教授适时将之变成合作项目。
杨锐无所谓道:“那就以离子通道实验室来做吧。”
蔡教授点头道:“同意。”
达尔贝科当然更无所谓,确定此事,更加积极询问起来。
在他心里,也有个念头越聚越紧。
基因技术领域研究,远没有杨锐深入,而且,达尔贝科已经不再年轻。
名学者研究生命可以持续很久,但要依靠自己,特别是依靠自己智力和体力来完成研究工作,年龄通常都在40岁以下,起码是50岁以下。
这是学者黄金年龄,超过50岁学者,可以做名称职学术带头人,可以做名称职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做名称职项目管理者,但并不适合否决精力体力和智力正在巅峰状况学者学术成果。
“你认为采用技术先行手段,们用几年时间,能赶上技术并行成果?”达尔贝科心里已经有倾向性。
“三年时间。如果第三年开始进行测序,到第三年末,完成百万级别碱基对测序不成问题。如果第三年不进行测序,第四年上半年开始,有机会完成千万级别测序。”杨锐对此很有自信。人体基因组计划是个非常庞大项目,这也就意味着是个人员和经费非常充实项目,只要选择正确方向,出成果是非常快。
“你预测,是有依据,对吧?”
“当然。”
达尔贝科思考良久,承认道:“如果真能达到千万级别测序速度,你方案或许真更好。”
他抬起头,道:“你愿意就此写篇文章吗?”
“没问题。”杨锐训练这久,写篇文章是手到擒来,至于依据,事实如此,要证明并不困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