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术界大喷发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在《自然》系列上发表论文,仍然比全中国研究机构加起来发表还要多,至于贫瘠1984年就更不用说。
杨锐在美国记者眼里,与其说是优秀学者,不如说是“来自远东天才少年”。
杨锐却是不去猜记者想法,见招拆招道:“暂时没有提前毕业想法,哈佛大学话,如果形容话,会用好奇而不是向往。当然,哈佛大学是世界顶级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绩斐然,但更习惯中国高校气氛,这次,能做出优秀成绩,与实验室里导师和同学帮助分不开,在北大发展很顺利,希望有天也有助于北大发展……”
无比流利美式英语,让记者们听起来毫不费劲。
中国记者却是全都听住,会儿,却是兴奋至极摄像和记录起来,尤其是电视台记者,副抓到大新闻样子。
在他们看来,用英语与外国记者流畅聊天大学生,显然比写出篇生涩论文大学生更容易让人理解,似乎也更能说明“天才”性质。
被挤在人群后方《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兵甚至想好新闻标题:《北大奇才受邀入读哈佛大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