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对高数等课程极为上心,有时间也会做习题等等,就进度而言,也算是超人等。节课结束,他还跑到讲台上去追问教授。
杨锐毕竟是读过茬人,再上大水平高等数学,短期内是没什问题。
现在教授也乐于回答,不会下课就急匆匆离开,距离恢复高考才四五年时间,好多教授也才刚刚返校,正是热情迸发时间……
杨锐在教室里好阵逗留,却是让外面陈奕等心焦,不得不躲在教室后面来确定杨锐行止。
而到杨锐结束问题出去时候,陈奕又是阵慌乱,小步快跑才追上他。
高数课上,杨锐听很是仔细。
虽然有人能通过自习来学习高数,但那真只是有人。事实上,数学有很多学习方法,却只适合很少人。
例如著名华罗庚先生,他读书方式就很有特色,拿到本大部头数学书,华罗庚做法是先看前面几页,然后合上书,闭目沉思,接着直接翻到大部头末页看答案,如果答案正确,这本书就算是看过。
这种读书方式实在是再效率不过,华罗庚本人也通过这种方式看无数书,但现实中,能用这种方法人,着实寥寥。
杨锐没什数学天赋,也不追求高段数学技巧,只是需要储备些数学只是而已。
“杨先生。”陈奕气喘吁吁到杨锐身后:“邮票事情打探清楚,列个单子,您要不要看下。”
“边走边看。”
“您稍等。”陈奕翻着单肩包,将个笔记本交给杨锐。
《梅兰芳》
历史上,虽然有些生物大犇是数学极强,但这并不是必须条件。
而就杨锐看来,数学天才这种生物虽然稀有,但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随用随找就行,如赵平川这种连数学专业都不是普通天才,就足够普通生物实验室使用。
不过,杨锐本身数学储备距离够用还差着不少,有幸在北大读书,他也不会浪费机会,无论实验室里多忙,高数课总是要来上。
现在北大,教育重点毫无疑问是在本科班,几乎最好教授,包括原院士级大犇,都会尽量给本科班讲课,这是仅属于80年代精英教育——最开放态度,最自由思想,最优秀学生,最顶尖教授,还有最集中资源。
这样教育品质,后世哪怕是博士生都难以享受到。事实上,博士生已经不上课,大部分情况下,博士生都是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工作,和大学里讲师助教没什区别,但在30年后,再想享受到80年代式高水平教授小班教学,就只能去剑桥哈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