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继续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看,故而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直接脱离此地,断方应物与自己扯下去念头。
闲话不提,却说方应物望着谢迁背影,心里泛起些思绪,他感到现实和史书确实是有不少差别……
上辈子看史书时,方应物时常恍惚不已,仿佛看不是人物传记,而是各种模板,总跳不出正直(刘健)、清廉(王鏊)、谦和(徐溥)、才华(李东阳)、无私(王恕)之类模板套路。
像谢迁、王鏊这种人,在史书上无不是伟光正,不止这两人,就拿堂中这些人来说,除纸糊三阁老这种完全不顾廉耻,谁在史书上不是伟光正?
今天方
话说成化十四年时,方应物救出父亲,然后很快就被发配到榆林边塞。关于之后尾声,他就不十分清楚,所以才惊诧于今天谢迁不友好。
他力捧父亲为翰林五谏,情急之下还写诗词暗讽朝臣和翰林们装聋作哑不肯救人,这都不算什,反正没有指名道姓,没有哪个大臣会傻到为这些较真。
大家这点修养还是有,如果为方应物几句不明所指诗词便气急败坏,那岂不就成主动对号入座?这种自找没趣事情,稍有点智商就不会去做。
但偏偏世间有好事者、八卦党、分析帝这种生物,于是翰林院谢迁便躺着也中箭。京师便有传言,方应物那诗词所指责人就是谢迁,谢迁就是坐视同乡加同僚下天牢而不管不顾人。
事实上谢迁确实是这样做,但他可以做,却不能让别人说。般情况下,若人缘不错话,也没人去故意传扬这样事情。毕竟人非圣贤,谁没有点苦衷?谁没有点违心时候?
可旦突然传扬起来,那面子上就过不去。特别是正直敢言方清之安然无恙出天牢,依旧回到翰林院,与采取明哲保身策略谢迁对比起来更是鲜明。俩人岁数相仿,前后只差科,还是同省同乡。
那段时间搞得谢学士极其被动,很是苦恼,非常厌烦,幸赖有人撑腰,硬是压下这种不利流言,大体上保住声誉。有这种梁子在,谢迁见到方应物,能给好脸色就怪,克制不住出言讽刺几句再正常不过。
所以方应物主动说起“成化十四年”时,周围众人才会脸色古怪,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这是方应物报复性地打谢迁脸啊。
只有方应物自己还不大明白怎回事,而方清之并不想在这件事上闹得太僵,所以才喝止自家儿子。
至于谢迁本人,当然很清楚,在成化十四年那件事里,方家占据绝对道德优势,自己纵然有千般理由、万种借口,那也是不占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