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过,榆林城西半城多是各种衙署所在地,高级武官也多居住在西半城,所以与方应物同路回西城学生多半都是高级武官子弟。
方应物虽然竭力维持师道尊严,马当先地走在最前方。学生们亦步亦趋跟在后面,但也没闲着,互相小声说话:
“今日下午也不上课,你有何打算?”
“如今到秋高气爽季节,想去跑跑马。”
“自打入社学,便有个亲戚送匹好马为贺,不如下午同去。”
方应物并不知道,这次引起人心震动出乎预料大,不留神让他正式在朝廷大佬心中正式挂号。幸亏为保密需要,他筹边策只限于司礼监、阁老与部院七卿中传阅,不然会传得更加沸沸扬扬。
他再聪明也料不到,自己那便宜新外祖父恰好也在这个时候上疏奏报江南赋税改革事情,顺便替他表表功。
两巡抚两本奏疏前后脚出现在朝堂,不经意间起到加大于二效果,好像显得某少年秀才内政外事无所不能样子,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在方应物想来,若朝廷同意,他献策之功跑不掉;若朝廷不同意,那也没什损失,其他并没有想太多。
此时方应物依旧过着巡抚都察院、社学、卫学选址处三点线生活,日子很是充实。
“甚好,午后威宁门外见。”
方应物耳朵动动,猛然回头,对这两人大喝声:“算个!”
那两个学生闻言愣愣,随即大喜道:“好极!愿与方先生同行。”
方应物确实是想学骑马。既然到边镇效力,不学会骑马就等于白来,哪个男儿没有纵马扬鞭豪情?
何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边镇随时都会有军情。逃命也好,还是随军出征捞功也好,骑马都应该是高级幕僚必备吃饭本事。在榆林城就没见过轿子,连杨巡抚这等文
却说在这天,原有两个旧仓库已经拆完,要先开始修建孔庙。方应物便停社学课堂,带着六十名社学学生前去参加孔庙奠基。
这行人身穿士子儒衫,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街头,立刻成为榆林镇城里道风景线,引得路人纷纷注目——这大概是榆林城建城以来第批读书种子。
榆林城街道狭窄,但路所到之处,别人都是主动避让以示尊敬。方应物招收这批社学学生岁数都不大,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现心思,见状更加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在街道上。
这也是方应物目之,要培养出他们身为读书人自豪感。正所谓士气也。
奠基仪式完后,社学学生便各自散去,方应物则回西城巡抚衙门去,也有批学生,与方应物是同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