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不惜巨款。乾隆七年(1742年)皖北大水,灾民达二百二十万。乾隆特批当时国家全年财政收入十分之,即白银二百九十万两、粮食二百二十万石救济。乾隆十八年(1753年)左右,户部把乾隆即位以来用于救灾钱和前两任皇帝做对比。报告说:“雍正十三年之间,江南赈灾款项,共用百四十三万两,已经很多。而乾隆元年到十八年,就已经用二千四百八十余万,粮食也是二千多万石。”负责漕运*员也提醒皇帝:“康熙年间共截过漕粮二百四十万石用来救灾,雍正年间也不过二百九十万石。可是乾隆元年到二十年,就已经高达千三百二十多万石。”事事号称法祖乾隆看到这个数字也很吃惊,说:“朕遇到偏灾,即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怀,不能自已。也想不到竟然动用这多漕粮。”(《清高宗实录》)吃惊虽然吃惊,但是慷慨仍然慷慨。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性灾荒,乾隆手忙脚乱,昼夜不息,批示各地,或令截留漕料,或令开放谷仓,或令发给银两,或令减价平粜,或令兴工代赈。皇帝说:“朕廑念民依,如伤在报。”这年用来赈灾银两,高达千四百万,占国家全年财政总收入三分之还多。
虽然乾隆年间救灾也无法避免人治社会中常见侵吞干没,层层盘剥,但是纵向比较中国历史,仍然可以肯定地说,乾隆是传统社会中采取救灾措施最为得力统治者。
清代皇帝直以明朝为他们前车之鉴,而明王朝给他们最大教训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谁都知道,清朝得以入关,是捡个大便宜,明王朝实际上是被饥饿农民颠覆。而颠覆直接原因,就是对农民剥削过重。万历年间加派三饷,每年从农民身上多搜刮千多万两白银,剜肉补疮,动摇大明帝国根基。所以,清代皇帝经常讲,明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
熟读历史乾隆知道,饥饿农民是国家最危险敌人,而温饱农民则是皇权最坚定支持者。为江山万代,乾隆必须减轻对农民剥削,使绝大多数老百姓有饭吃。这是国家政治重中之重。
统治者自克制,在乾隆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乾隆朝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不遗余力,但是出发点却仅仅是为百姓生计,而不是为国家增加税收。乾隆皇帝在即位之初,就在《大清律例》中增加新条:“各省*员不得再重新丈量农民土地,也不得强令农民向官府汇报自己开垦荒地。”这其实就是宣布,农民新开垦出来土地,永远不用给国家交税。乾隆年间,由于皇帝鼓励垦荒,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