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精神打击是巨大。不光是社会各界痛骂让他深感痛苦,更为重要是,通过这教案,他清醒地认识到他所致力所谓“同治中兴”只是场梦: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
后世骂曾国藩为“汉*”,主要原因是他对大清王朝忠诚。他以汉人身份,镇压反清起义。
如果以此为标准,那有清代所有汉族大臣都可以被称为“汉*”,包括林则徐。别忘,林则徐正是死在前往广西镇压起义路上。
基于儒家伦理要求,曾国藩对他效命生清王朝当然是有感情(1)。如果没有这种感情,他就不是个儒家信徒,更别提理学家。他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他认为湘军之所以能与太平军死战原因即在于“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2),他歌颂忠义精神说,“嗟湘人,锐师东讨;非秘非奇,忠义是宝”(3)。
因此,关于曾国藩曾经试图称帝传说是不值驳。据说湘军攻下南京之后,很多湘军将领劝曾国藩起兵造反,左宗棠派人给曾国藩送过封密信,说什“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彭玉麟则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4)而曾国藩回答是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应该说这个故事很有趣,可惜不可能是真事。左宗棠和彭玉麟等湘军将领之所以追随曾国藩,正是因为曾国藩打着忠义这面大旗。旦打起造反大旗,湘军集团马上会四分五裂。正如萧山说:“国藩之所以薄皇帝而不为……因其以护持名教为帜志,绝不能自毁立场,做反乎礼教之事也。君臣大义,在数千年专制政体积威之下,业已根深蒂固,此为般人所深信不疑之事。”(5)曾国藩起兵是为维护名教,而名教所重,正是君臣大义。
蒋廷黻更分析说,曾国藩忠于清廷,方面是基于礼教原则,另方面也是出于国家利益现实考虑,因为在列强环伺之下,清王朝覆灭,不仅会“亡国”,而且会“亡天下”:“中国旧礼教既是他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凭依,他不能不忠君。……他怕满清灭亡要引起长期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中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和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19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绕环着,长期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满清,最大理由在此。”(6)
因此,曾国藩是清王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