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幕僚出幕后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
教导他遇到困难要挺得住。在曾国藩幕府中,李鸿章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吴汝纶记述他:“公少受学曾公,其用兵方略,为国决大计,虚荣悴显晦,事成败不易常度,得于曾公者为多。”(36)
曾国藩身边幕僚,大部分都是这样,通过与曾国藩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曾国藩幕僚张文虎在谈及曾氏幕僚易于成才原因时说,盖“其耳目闻见较亲于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胜,馈诨之难易,军情之离合,寇形之盛衰变幻,与凡大帅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于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怀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于此”(37)。
李鸿章对恩师在幕府期间教诲,是感激终生。李鸿章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南针,获益匪浅。”(38)他说:“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还说,他后来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老师造就出来”(39)。
不光是李鸿章对曾国藩充满感激,曾国藩幕府中大部分人对曾国藩都感激终生。他“能随人之才以成就之,故归之者如流水”(40)。同时曾国藩用人,还有个宗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全力给他们制造发展机会。
曾国藩说:
将帅之道,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41)
就是说,做将帅,定要帮助下属立业成才。对待下属,就如同对待自己孩子样,从内心里希望他们发展得好,这样,他们才从内心感激你恩德。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比如左宗棠用人,喜欢使之盘旋自己脚下终生不得离去,所以往往并不出死力为部下保举。终其生,左宗棠提携起来人很少。他部下中,没有人后来担任朝中、二品文官,在地方出任督、抚也很少。
而曾国藩在保举下属方面非常尽力。他幕僚大部分都在幕府成材,然后成就自己事业。薛福成说:
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人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才。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手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42)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