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常常见到“陪都”两字。所谓陪都,指是在首都之外另立都城。有时候,陪都又称为行都、留都、别都。行都含有必要时朝廷前往暂驻之意,留都般是在迁都之后对旧都称呼,别都则是指首都之外另都城。陪都般不设中央z.府机构,并非全国政治中心。不过,历朝设立陪都,都有自己政治上用意,也不都是虚设。
最早陪都,要算西周初年设立洛邑。周武王灭商后,曾为如何安定东方而忧心忡忡。因为商朝灭亡以后,商贵族不甘心失败,发生过多次叛乱,而西周首都丰镐偏在关中,离商人主要分布区域尚有千余里之遥,有鞭长莫及之憾。后来,周公旦看中“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东方洛邑,将其建为陪都成周,始解去心头之患。成周建成后,周朝将商贵族集中到这里,并驻扎重兵监视商贵族,周成王自己也经常到这里居住。这陪都设置,对维护国家统,征收各地贡赋具有重大意义。此后,些王朝模仿西周两京制,在首都之外另设陪都。陪都数目也不断增多,由两京制发展为三京制、四京制,最多达五六京制。
战国时燕国都城在蓟城,为便于向南扩张,在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置下都。
东汉定都洛阳,称东京,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西京。东汉皇帝姓刘,他们认为自己是西汉皇族刘氏后代,常常到西京长安来祭祖和祭陵。由于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又以南阳为南都。
三国曹魏仍以洛阳为首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于谯[qiao乔](今安徽亳州市)是魏国奠基人曹操故乡,邺城是曹操在东汉末封魏王地方,许昌为东汉末代皇帝献帝都城,长安是西汉旧都,同时升为陪都,与洛阳合称五都。
三国时,南方吴国也有陪都。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吴国将都城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迁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即以武昌为行都,倚为长江上游军事重镇。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平城被称为北京,但不是正式建制。
北魏大将高欢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扶持北魏部分皇室成员北上建立东魏王朝,定都于邺,称上都,又以晋阳为下都。北齐代东魏而兴,都城之制同东魏,仍以晋阳为陪都。
隋朝定都大兴城,炀帝时迁都洛阳,称洛阳为东京,又称东都,以旧都为西京。
唐朝定都长安,但仍很重视洛阳。太宗李世民在洛阳修建宫殿,高宗于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定洛阳为东都。女皇帝武则天因太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