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说:“北京市在未修马路以前,其通衢中央皆有甬道,宽不及二丈,高三四尺,阴雨泥滑,往往翻车,其势甚险。询之故乡,云此本辇道,其初驾过必铺黄土。原与地平,日久则居民炉灰亦均积焉,日久愈甚,至成高垅云。”
甬道高出地面,也有“居民炉灰亦均积”因素在内。原来当年北京住户,把家里庭院清扫垃圾都倒在门外路面上,结果“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如山积”,这样不仅交通要道路面高出地面三四尺,连居家门前“街道高于屋至有丈余,人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燕京杂记》)
由此可以想见清代后期北京城街道环境已到什程度!
那时京城内还有随地便溺陋习盛行。据《燕京杂记》记载:嘉庆以来,北京城已有收费公厕,“入者必酬以钱”。但人们仍公然在街中便溺,住户又往街上倾倒便器,加上过往畜车牛粪马尿,致使有街道“粪盈墙侧土盈街”,大街小巷弥漫着恶臭。当年大栅栏同仁堂是有名药房,每日生意兴隆,可门前却成为街人“聚而便溺之所”。有名厂甸,当年人们在吕祖祠对面大影壁后“即可随意便溺”。由于北京城些街面污秽不堪,当年流传如此“医方”:“人中黄(粪)、人中白(尿)、牛溲、马勃、灶心土,各等分,无根水(雨雪)调匀之,用日晒干,车轮碾为细末,西北风送入鼻中服之,令人名利之心自然消灭。”其讽意虽很辛辣,但却生动反映出当年北京街道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
那时北京城不但街道环境恶劣,而且交通也是混乱无章。城内交通要道上,不仅甬路高出地面,路高而狭窄,而且两旁还多摆摊售货,车马行人齐拥到路上,旦堵车,常常半天无法行走。此外,“盛夏时,有跑热车之戏,贵介公子,疾驰为乐”,“猝不及避者,立毙于道”。(《燕京杂记》)
城内胡同小巷也往来无序。“车夫习气,向以相让为羞”,于是争吵开骂,堵多时,行人与车,谁也动弹不得。
上述情况到清末实施“新政”后,起不小变化,出现近代路政管理因素。
首先为改变“道路不治”,“管理街道厅”“具文而已”状况,成立内外城工巡局,负责街道管理和巡视事务。1905年又成立内城路工东西两局和外城路工东西两局,专门负责京城街道马路修建工程。从1904年起陆续修十几条石渣路面,特别是1909年为给慈禧出殡,在海蟃带修路时,先用碎石填平,再灌石灰水,然后用汽碾轧平。当时称这种铺路法叫“锯子活”。这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