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迁都之议在建康城中已传得沸沸扬扬,谢道韫那日随四叔父去司徒府旁听陈操之辩难就已听说此事,因为向养成习惯,谢道韫不待四叔父询问,已经仔细考虑朝廷与桓温之间可能有各种对策,这时应声答道:“桓大司马虚张声势尔,实无力迁都。”
谢万麈尾拂,徐徐问:“何以见得?”
谢道韫道:“燕将吕护攻洛阳甚急,河南太守戴施退居宛城,桓大司马方遣庾希、邓遐舟师三千救洛阳,洛阳能不能保尚不可知,却议迁都,岂不是虚张声势!”
谢万目露嘉许之意,点点头,又问:“以阿元之见,朝廷当如何回复桓温?”
谢道韫道:“升平三年,桓大司马从荆州移镇姑孰,姑孰距建康不足三百里,舟师顺江而下,日可到,朝廷不无忧惧
,桓温要收复中原、经营河洛,没个十年八载是不行——
拟好诏书自有王彪之呈辅政大司徒司马昱签署,然后加盖国玺,明日由高崧前往姑孰诏谕桓温。
谢万献策得到众官称许,心下颇为得意,他已很久没有参与朝政,今日始有身在朝中感觉。
回到乌衣巷谢宅,谢万让人把儿子谢韶、侄子谢朗、谢琰、以及另外几个年龄尚幼子侄尽数召集到堂前,说桓温迁都之事,考校子侄们有何应对之策?鼓励子侄不要怕说错话,畅所欲言——
这是谢安在东山隐居时教育幼弟和子侄辈方法,常举时局难题让子弟代为出谋划策,预测各种对策和结果,然后与实际进展相印证,从中可知高下得失,久而久之,就养成谢氏子弟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以及对时局敏锐判断力——
谢安现为吴兴太守,教育子侄重任就由谢万承担。
谢朗、谢琰、谢韶三人都表示反对迁都,但对如何应对桓温则束手无策,七嘴八舌,俱不合谢万之意,说道:“阿遏若在此,当不至于如此无谋。”想想,让仆妇去把谢道韫唤来。
谢道韫正在研读她手抄《弈理十三篇》,心里想着何时再与陈操之手谈局?听到四叔父见召,便带柳絮、因风二婢来到前院,见谢朗诸人济济堂,就知道四叔父又在考校他们,上前向四叔父谢万施礼,也与谢朗站到起,等候问难。
以前谢安每次召集子侄考校问难,都要让谢道韫参加,谢道韫自幼就是与兄弟辈竞争中长大,谢道韫好辩、好胜性格就是这样逐步形成,而且在谢氏年轻辈中,她才辩和识见无人能及,料事多中,即便弟弟谢玄也稍逊她筹,所以谢道韫高傲、不肯居于人后性子也就自然而然——
谢万又把桓温迁都之事说遍,问阿元有何应对之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