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华夏军队在与俄日作战时都进行过炮击,但对比起欧洲西线战场动辄集结几百门,甚至上千门火炮,成吨炮弹往下砸情形,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也自然不会有这种进攻中“麻烦”和“苦恼”。
勃鲁西洛夫在发动进攻之前,就考虑过这些问题,他不只改进炮轰策略,同时也改变集团冲锋进攻模式。他下令军队分散开,专门寻找奥军防守薄弱处进攻,由于俄军在各处推进速度和火力强度都差不多,奥匈帝国军队指挥官根本摸不清主要进攻点在哪里,也无法及时做出军力调配,只能眼睁睁看着俄国军队快速推进,而己方军队却在节节败退。
大量奥匈帝国军人被杀或是被俘,进攻顺利,让俄国士兵们总算找回斯拉夫人作为战士自信。
但是,战场上阶段性胜利也无法掩盖沙俄帝国内部存在严重问题,官僚主义盛行,国内经济紧张
少。
或许,这也是两人之间某种“情趣”?
天知道。
专列继续前行,本该在个小时后完成战略图,到火车进站也没完成。放在桌上铅笔,也掉落在地,滚到车厢角落,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在欧洲东线战场上俄军,终于迎来“久违”胜利。经过四天战斗,勃鲁西洛夫作战计划取得阶段性成功,俄军通过种小规模炮火弹幕打击,士兵分散多点进攻方式,在东线战场上大幅度推进,除大量杀伤敌人之外,还俘虏二十万奥军,从开战至今,俄军还是第次取得这大战果。
勃鲁西洛夫下令挖掘地道,能够有效帮助俄国士兵突破奥匈帝国防守阵地,同时为后续俄国进攻部队提供掩护。小规模精准炮击,弹幕徐进,方面是为避免给奥匈帝国更多准备时间,用几倍于俄军火炮进行还击,另方面是因为俄军缺少重炮,弹药补给也是捉襟见肘,还有点,则是为减少进攻中麻烦。
欧洲西线战场上,“财大气粗”德军和英法联军,时常采用重炮集群轰击,虽然长时间炮击能够威慑敌人,并取得定战果,但也对双方阵地之间无人区造成相当大破坏,同时给进攻方带来不小麻烦。
枚150mm口径重炮炮弹落下,砸出可不是个浅坑,遑论成百上千吨这样炮弹。在军官哨响之后,大量士兵拿起步枪和冲锋枪,鼓起勇气向前冲,跑着跑着却掉进坑里事,并不少见。
所谓挖坑自己跳,指就是这种情形。
同样,长时间大规模炮击也会将战场上土地变得“松软”,进攻士兵跑到这样区域,脚陷进去,就会变得寸步难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