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们所说
以为常统顺序,那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依然有效:们通过研究变化而非研究物体来理解世界。
那些忽视这条建议人已经付出巨大代价。犯这个错误两位伟人分别是柏拉图和开普勒,他们都被同样数学诱惑。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有个绝妙想法,他尝试把诸如德谟克利特这样原子论者获得物理洞见转化为数学。但他方法存在问题:他试图写出原子形状数学,而不是原子运动数学。他沉迷于种数学原理,其确立有且仅有五种规则多面体。
他试图进步发展这大胆假设,将它们视为形成万物五种基本物质原子真实形状。这五种物质是:地、水、风、火以及构成宇宙第五元素。这是个美妙想法,但完全错误,错误之处在于试图按照物质而非事件来理解世界,在于忽略变化。从托勒密到伽利略,从牛顿到薛定谔,所有行之有效物理学与天文学都在数学上精确描述事物变化,而非它们形式。切都与事件有关,而非物体。只有借助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薛定谔方程解,原子形状才最终被理解。又是事件,而非物体。
几个世纪之后,成熟开普勒取得重要成就。但在此之前,年轻时他也犯过同样错误。他问自己,是什决定行星轨道大小,曾经迷住柏拉图数学原理也诱惑开普勒(毫无疑问这个原理很美妙)。开普勒假定规则多面体决定行星轨道大小:如果多面体层层嵌套,并且每两个之间都有球体,那这些球体半径会与行星轨道半径成正比。
这是个美妙想法,但也完全走错方向,还是由于缺少动力学。在之后岁月中,当开普勒处理行星运动问题时,天堂之门方才开启。
因此,们按照出现方式而非存在方式来描述世界。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等,都告诉们事件怎样发生,而非事物是什样。通过研究生物演化与生存,们理解生物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交往、思考方式,们才理解心理学(只有点点,并不多)……通过形成过程而非存在,们理解世界。
“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事件。1
但只是在归于尘土之前。因为很明显,切都迟早要复归尘土。
因此,时间缺失并不意味着切都停滞不变。它只能说明,让世界感到疲倦不间断事件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无法被个巨大钟表测量。它甚至没有形成种四维几何。它是量子事件无限又无序网络。比起新加坡,世界更像那不勒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