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变化,表明,郁夷当地农业经济和发展,已经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此地肯定将成为汉家粮仓。
年产粟麦数十万石。
不仅仅可以养活郁夷百姓和郁夷越来越多孩子,更可以每岁转输国库数千石田税,甚至还可以售卖数万石粮食给少府!
而假如刘彻没记错话,在六年前,郁夷财政每年都是入不敷出。
但,当初刘彻,怎也想不到不过数年,墨家居然能交出分如此完美答卷!
假如数据没有水分话,那,在过去六年中,仅仅是郁夷县,户口就增加三分之还要多!
总户口从五千三百二十户,直接,bao增到接近七千户。
六年时间,户数净增加千六百户!
相当于每年净增殖户口百分之十二以上!
汲黯将这郁夷历年来数据念完后,也是心里惊,然后震怖看着手里档案。
“连郁夷今日,都已经是如此兴旺……”汲黯在心里想着:“难怪关中百姓皆曰:天子尧舜也!”
便是刘彻,其实也有些吃惊。
他知道郁夷这六年来发展不错,因为,包括郁夷在内周围数县所共同组成所谓岐山原地区,就是墨家大本营。
当地,县乡亭里,墨社林立。
官府甚至没有余财修缮水利,只能用着那些老旧但已经不堪重负水利设施。
当地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山地也多,粮食产出,越来越少,以至于亩产超过两石上田,加起来也才七千多亩。
这点粮食,根本养不活人
这可比百分之十二人口增殖速度还要恐怖,因为这意味着,更多家庭,更多税赋来源以及更多兵源。
而在土地方面,就更可怕。
过去六年,郁夷土地,虽然总额只增加不过数千亩。
但是,土地质量却大大提高。
上田数量,几乎翻五倍,从过去七千余亩,,bao增到现在接近三万亩,而中田面积,也大大增加,从过去五万余亩,增加到现在接近七万亩,自然,下田数字,减少几乎三分之二,只有不过两万亩。
可以说是如今汉室基层组织力量最强,行动力最强地方。
但,居然发展如此好,这也实在让刘彻有些咋舌。
“想不到墨家之中,实干者如此之多……”刘彻在心里感慨着:“如今,看来,朕当年担心是白费!”
当初,刘彻觉得,墨家士子,理想主义色彩太浓厚,恐怕无法成事。
但为拉拢墨家给他卖命,所以他丢出岐山原这个关中最穷最偏地区给墨家去捣鼓,本意是想让墨家知难而退,老老实实搞他们科学技术和研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