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不仅仅将要面对沿途险峻山峦和湍急河水挑战,更要面临,忽高忽低地势。
而漕运渠道,又不像栈道,只要能过人就可以。
想要让渠道能顺利穿越山峦,少不得只能凿穿山峦,打开通道。
在这个连火药都没有时代,只能靠锤子,用双手点点凿,其艰难可想而知——就算发明火药,其实帮助也不大,火药又不是炸药,在工程上作用没有想象中那大。
然而,劳动人民智慧,是无穷。
更关键是,这个超级工程,还将改变渭南地区多年缺水顽疾,仅仅是大农和内史衙门初步预计,在关中这侧,褒斜道工程,就可灌溉将近十万亩土地,惠及数万人口。
更别说,旦褒斜道贯通,那,来自关东漕粮,从此就可以经南阳循江而上,通过汉水,进入南郑,再从南郑转输关中。
仅此项,就可每年至少多输漕粮数百万石至关中,节约转输浪费百余万石,减少民夫徭役数十万人次。
真可谓是利国利民。
汉家朝廷再怎样重视,都不为过。
汉元德三年冬十二月,刘彻天子车驾出现在渭南武功县。
刘彻到此,是来视察褒斜道在关中这侧工程进展情况。
自三年前动工以来。
褒斜道工程在程郑氏和卓氏资金注入下,分别自渭南武功和汉中南郑两头同时动工。
这个工程至今,已经吞掉接近万万以上金钱。
尤其是在施工人数达到个数量级后。
首先被发明是个名为“火焚水激”施工办法。
这是利用最简单热胀冷缩原理,进行开山凿石
刘彻在少府令刘舍陪同下,登上太山座山峦,远眺着已经初步成型斜水侧工程全貌。
武功县地理地貌,在整个关中,是比较特殊。
最高处是太山主峰,海拔接近四千米,但最低处,在斜水与渭水交汇处,海拔仅有数百米。
因此,落差很大。
所以褒斜道工程才会如此艰难。
仅仅在武功县这侧,就雇佣超过五千人民工,三年来,日以继夜在进行施工。
这个工程难度,在此时技术水平来说,无疑是相当高。
因为,整个褒斜道工程,将要穿过重重崇山峻岭,循着河道与山川走向,将褒水与斜水贯通在起,而实际上,打通却是渭水和汉水这两大水系。
基本上,这个工程,在此时,是不亚于隋唐大运河般逆天超级工程。
旦其全部工程竣工,届时,蜀郡与关中交通,就将变得非常便利,关中与蜀郡,将不再为秦岭所分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感慨,将会消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