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些从汉室叛逃到匈奴降臣。
几乎是立刻,就有个匈奴使团成员站起身来,颇为硬气对着刘彻拱手道:“陛下,两国交往,首在诚恳,今陛下轻侮单于国书,请恕外臣无法接受!”
刘彻坐下来,看着那人,哈哈大笑。
“右谷蠡王都没说话,哪里轮得到汝在此大放厥词?”刘彻笑嘻嘻地问道:“难道卿姓挛鞮氏?”
这人虽然披头散发,头发扎成条条小辫子,但脸上即无伤疤,鼻子上也没有铜环,更关键是,他身高起码有七尺二寸以上。
所以,匈奴国书,毫无特色,基本都是以汉室公文用语和行文方式,也就点都不奇怪。
刘彻低头,看看这国书里内容。
嘴角慢慢露出些冷笑。
这军臣,还真是敢开口啊!
绸缎千匹,青铜器物千件,铁锅三千口,各色服饰五百件。
刘彻接过那个用羊皮包裹国书。
匈奴人国书,直都是用木牍作为载体。
长尺二寸,宽亦然。
上面用着标准小纂字体记录着来自远方“问候”。
般来说,这些国书作者,都是汉人,准确来说,是来自汉朝降臣和逃人。
毫无疑问,他不可能姓挛鞮氏。
挛鞮氏王族,就没有任何个身高超过七尺人……
此人愤愤不平瞪着眼睛,却最终也没有声音。
刘彻话,没有错。
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他这样行为,都算上是越俎代庖,回去后要挨批评
“军臣难道脑子烧糊涂?”刘彻嗤笑声,剩下内容他都懒得再看,随手就将这国书丢到边。
“煞笔!”刘彻张张嘴,低声骂句,声音不大,但问题是——宣室殿在扩音方面设计很出色,尤其是皇帝位置上,有时候,皇帝声轻咳,都能传遍大殿上下。
于是,匈奴人立刻就尴尬。
大家都是亲眼看到汉朝皇帝,将单于国书,随手丢到边,如同丢弃垃圾样,随后这句话,虽然他们不知道是什意思,但从语气和口吻上,傻瓜都知道,这是在骂人。
所谓主辱臣死,不止汉人有这样思维,匈奴同样也有。
没办法,匈奴本身并无文字。
他们在二十多年前,才第次学会统计男丁和牲畜,在十几年前,才开始重视赡养那些老迈旧贵族。
整个匈奴民族文明程度,实际上,处于种未开化状态,甚至还残留着些食人族特征。
譬如他们会收集人头,制成酒器,喜欢将敌人脑袋插到木杆上,首领死,会有大规模人殉陪葬。
当年,老上单于去世,其妻妾侍从大臣殉葬者,竟然多达数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