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莫说他是个赋闲文人,压根不会去想庄稼增产问题,就是史书有载玉米传至中国后,长达数十年间,许多农民也只是在家中后院种上二三十棵,留着给孩子当稀罕物儿吃,压根就没想过用它来替代现有农作物,更别提官方没有注意并记载那些年头。
小时候寄住在山东平原县姥姥家里,杨凌就听姥姥念叼过红薯半年粮谚语,玉米和地瓜亩产几千斤很普通。
而且它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垦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麦争地,煮熟晒干话能放上几年,比稻
怎在这儿?”
祝枝山走到近前,迎面阵酒气扑来,看起来这位祝才子果然是嗜酒如命。他笑呵呵地道:“杨公子大手笔呀,为吃几块地瓜,舍得下这大本钱。呵呵呵,这里店东是表弟,这西天麦和番地瓜是家园子里生,带来些给姨母和家人尝个稀罕罢,杨公子也爱吃?”
杨凌颗心落地,既然找到正主,也就不那急,总之这祝枝山他是绝对不会放过,两下交谈几句,他就守财奴般扛起那袋被祝枝山称做西天麦玉米粒子,盛情邀请祝枝山和两个西洋传教士去酒楼叙。
祝枝山听有酒可喝,顿时欣然从命,几个人来到家大酒楼,杨凌吩咐手下将那袋玉米好生看住,这才和祝枝山、火者亚三四人上酒店,寻间雅间就坐。
刚落坐,杨凌便急不可待地问起这番薯和玉米来历,原来祝枝山是官宦世家,老父做过山西布政副使高官,后来告老还乡。
祝枝山在三十三岁上中举人,此后十多年来再无进展,虽然求取功名之心甚浓,由于年岁渐长,对于仕途也不敢太抱希望,便在苏州老家置房田产、又做起粮米生意,当起富家翁。
前两年有家百年前移居南洋汉人因为得罪当地权贵,辗转逃回大明,在祝老爷府上为他料理果园,平素在果园里种些从南洋带回来农作物。
那些东西虽非美味,不过胜在稀罕少见,祝枝山便时常运些给开设在各地米粮店出售,由于各地人不曾见过那些东西,销量并不好,不过偶有喜欢尝鲜,出价都比普通粮食要高多。
杨凌听说他把这些高产作物当成稀罕物儿养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对大明百姓重大意义,不禁责备道:“祝兄呀,这些东西哪是什瓜果,那是极为高产庄稼呀,若是在大明广泛种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只养在个小小果园里,实在是,bao殄天物。”
祝枝山撸着大胡子,眨巴着对绿豆眼,对杨凌那种痛心疾首模样颇有点莫名其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