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这回
这位更不含糊,这位正德帝侍讲学士名叫杨廷和,十二岁时就是名满巴蜀神童,由学政特批跳过童生、秀才直接考上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岁入翰林,那溜儿辉煌,杨凌学历跟人家比,可真是米粒光华与日月争辉。
好在这位年近五旬杨学士为人很随和,平素说话也绝不因为自己饱读诗书就开口闭口充满酸腐气,两人番攀谈,杨凌对这位侍讲大学士顿生好感。
杨廷和本来只是碍于皇帝面子,才受詹士府差遣前来看望,对这位秀才出身、火箭般串升起来帝前宠儿,他心中也是不以为然。
可是经攀谈,杨廷和发觉这位秀才说话虽然杂乱无章,对于种种事务看法没有个系统观念,但是每每口出奇语,必言中,或能道出其中厉害,若能举出解决之法,虽然有些奇思妙想过于激进,未必适合朝廷采用,但是这种超人等见识就是许多饱读诗书宿儒也想不出来,有时漫不经心句话,细细想来竟是大有道理,杨廷和不禁对他刮目相看,顿时收怠慢之心。
幸好杨凌不知道这位本家赫赫威名,与他攀谈时想起点什才无所顾忌地放胆直言。他学问虽比不得杨廷和,可是偶尔随意句话,有可能就是后世有识之士观诸历史后总结作下结论,他这时说出来,在杨廷和眼中,自然觉得此人颇有远见,见识不凡。
这就像个顽童和个武林高手,顽童无意间句话,个举动,恰好蕴含什至理在里面,他自己虽茫然不知,可是看在行家眼里,却是大受启发。
杨凌说那些不成系统错错落落观点、见识,杨廷和可不敢以为这些发人深省、前所未闻话杨凌本人也不知就里,还道人家是不肯深谈。
但他学问何等深厚,只消受此启发,结和他学识和经验,自然推演衍化出真正可以施之于朝政举措,这来杨廷和可不敢当他是不学无术之辈,还道此人深藏不露,不由对他肃然起敬。
杨大学士倒不忌才,回去后提及杨凌,颇多赞誉。杨廷和在翰林院中是极有威望才子,有他句赞语,再加上那个新晋翰林严嵩没命地吹捧,原本对于杨凌越级高升,比他们苦读多年还在翰林院熬年头混日子感觉不满翰林们可不敢太张狂,原本经常公开斥责杨凌秀才出身、难称大任马上少得多,这桩好处倒是杨凌始料未及。
李铎戴义等人其实第二天来看杨凌后便赶回泰陵去,倒不是他们伤势好比杨凌更快,而是现在他们巴不得当初被洪钟打再狠点,如果他们被抬回泰陵督工,才显出他们对朝廷忠诚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