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等物自己可是知道定多产,刘瑾圈皇庄虽是件坏事,但是如果能让皇帝答应在皇庄内广种此物,等人人都知道它好处,百姓处然积极种值,京师是天下根本所在,这里百姓广种这种粮食,不消几年就可传遍
见份上批着:“拨学银便拨学银,奈何要从三皇五帝絮叼至今?若是砚台纸张嫌太多,送与朕吧。”另份上批着:“此等小事地方*员尽可办理,若也要朕批阅,要尔等何用?”
杨凌瞧这折子,密密麻麻写蝇头小楷,杨凌早知不管谁上折子,前边尽是些赞美请安套话,几乎可以忽略不看,他匆匆向下瞥,折子大意是百越地区有民众取安南水稻与朝稻种结合,产出种新稻,较之原稻种耐旱抗虫,产量也有增长,请皇上予以推广。
杨凌瞧这份折子,忙道:“皇上,民以食为天,若有新稻可增产量,哪怕亩增十斤,全国田亩所增何止亿万?皇上不可轻视呀。”
正德扭头瞧见是他,不由喜道:“你回来,朕正要着人找你,朕要将你左哨营留在京师,大学士们不允,刘瑾出个好主意,在京师附近圈出皇庄七座,你人马任朕侍卫亲军,驻扎皇庄之内,呵呵,这下他们就没话说。”
杨凌听不由惊,如此来自己岂不更是众矢之?圈出皇庄,皇庄内百姓所纳钱粮要比普通百姓还要多出几分,百姓苦不堪言,这份罪名也要算到自己头上。
他没好气地看刘瑾眼,刘瑾站在正德旁边满脸洋洋得意,还觉得自己给杨凌做件大好事,厢情愿地把杨凌这眼当成威武伯对他感激。
杨凌没叹口气,撇下这事儿不谈,先就那份奏折道:“皇上,这件折子应该交三位大学士好好议议,这稻米既然抗虫耐旱可以增产,与大明百姓十分有利,应交发地方试种,若真有奇效,便广而推之,百姓受惠,谁会不感念皇上恩德?”
他见正德听不是很在意,不由灵机动,说道:“若这稻米真好用,那便是皇上慧眼识珍,介时臣请以皇上年号命名,称之为‘正德米’,那千秋万世,人们都会记得皇上。”
这样说,正德帝果然大起兴趣,他高兴地道:“杨卿说有理,那就这样,着当地官僚士绅试种,每家不得少于两亩,旦果然优良,便予推广。”他匆匆扯过那折子,把批复写在上面,立即唤过门旁小太监道:“马上送与大学士们阅办。”
这件事下子触发杨凌心思,记得在鸡鸣驿时韩林曾经拿回几只蕃薯,北方人都以为稀罕物,现在已经是五月份,这水稻效果到底如何,恐怕要后年才知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