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封驳奏折连同原本圣旨同送到司礼监,这种小事当然不需要麻烦皇帝陛下,九千岁直接派小太监送到内阁就行。
但紧接着礼科给事中陈奇瑜,李精白,联名弹劾礼科都给事中杨道寅罔上不忠奏折也送到司礼监,然后同样被九千岁扔给内阁,而就在同时六科廊房那些抄邸抄,迅速把两份奏折全部抄录并且放出。然后这个消息被那些早有准备别有用心者,以最快速度散播开,到下午时候整个京城仿佛被扔下块大石头池塘……
“砰!”
总之同盟就这样确定,陈奇瑜迅速去游说李精白,杨信很清楚他定会成功,武献哲五人分头联络那些陕西士子,甚至包括山西士子。至于杨都督当然还得继续赶场子,不得不说杨都督也很辛苦,也就是他速度快,善于这种长途奔袭。不过也就还有年,方汀兰守孝期还有最后年,实际上下半年就可以结束,然后郑太皇太妃会给他们赐婚。
后者已经在筹划。
这时候郑家反而得抱杨信大腿。
毕竟郑太皇太妃是罩不住郑家,实际上天启对这个长辈完全没好感,万历遗命是封她为皇后,只不过连天启带大臣都装不知道,包括这个太皇太妃还是杨信提下,才和李选侍起封。原本历史上郑贵妃连这都没有,太皇太妃也不是说自动晋级,这个称号也得封,所以她只是作为神庙皇贵妃,凄凉地在自己处宫殿又活十年。
死时候也是以神庙皇贵妃身份单独安葬,万历起葬是后来天启又挖出来他亲奶奶。
有杨都督亲自指导,陈奇瑜和武献哲等人就有主心骨……
虽然杨信是*臣。
甚至到这时候他们说不定依然这样认为,毕竟北方士绅和南方士绅,在对待皇权问题上是致,而杨信出现让皇权更加强势,无论哪里士绅哪里文官,都不喜欢个强势皇帝。
这是个原则问题。
但是……
当然,这是必然。
能让她变成太皇太妃已经是天启给杨信面子。
第二天早,礼科都给事中杨道寅就正式封驳关于衍圣公所奏,在本科会试前考核举子骑射和算术圣旨。
理由很简单。
科举考什是太祖定下。
有利可图就行。
谁还有兴趣管那多啊!
好处到手就行,和*臣合作就和*臣合作吧!
北方士绅连胡虏都合作过多少次,才不在乎需要时候和*臣合作呢,北方士子进士比例增加才是实实在在,进士数量代表着官场控制权,官场控制权代表着政策倾向性,政策倾向性就会瞬间变成真金白银。
真金白银才是最重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