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谢迁纯属友情支持好友,那杨清和李东阳等人,则是从实际战略意义出发。
他们观点大体上与唐泛致,都认为守不如攻,虽然造船与组建水师耗费巨大,但是后期收益完全可以弥补回来,如果能够重现前宋那般海上贸易规模,则朝廷往后也就不必发愁每年国库拨不出钱粮,天子也不必发愁内库钱财不够使。
这些人虽然官职不显,甚至没有个内阁阁臣,但他们无例外,都是当今天子所信重少壮派*员,如无意外,在几年之后,当内阁这批老臣子致仕之后,大明中枢将由他们来主宰。
两方争议异常激烈,从弘治三年直持续到弘治四年,从开始到底派不派兵剿匪,要不要停止勘合贸易,到后来争论要怎派兵,怎打,开放海禁要开放到什程度,也算是逐渐打开点局面。
直到弘治四年末,尝到甜头倭寇见明廷毫无动静,又次席卷而来,登岸劫掠,促使天子终于下个决定:命汪直提督宁波,组建水师。
得到大大提高。
唐泛反驳这些观点。
首先,打仗肯定要有所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不能光想着天上掉馅饼。国虽大,好战必亡,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大明如今并非主动在进行场无道之战,恰恰相反,是别人打上门,掳百姓,劫钱财,若不再自卫反击,只会被视为软柿子般柔软可欺,以后这样事情依旧会频频发生,国门旦关闭,所有人都认为从此安逸而忘记危机,久而久之必然连战如何去打都忘记,到时候还是会被人欺上门,再说这次还有不少百姓被倭寇掳掠到海上去,难道那些人都就此不闻不问?
其次,勘合贸易非但不能彻底关闭,反倒应该更为开放,有鉴于前宋海上贸易带来巨额利润,武力更加强盛大明完全也有能力做到这点。
弘治帝总体来
太、祖皇帝虽然有片板不许下海规定,可那是针对民船而言,要知道在那之后,三宝太监也同样七下西洋,官方贸易并未停止,祖宗成法之说大有变通之处,严格说来并不存在绝对禁令。
而且就算现在官方禁止民间贸易,也依旧有不少民船私自出海,谋取利润,正因为海禁,这些民间盈利,官方并未得到分毫,这才是巨大损失。堵不如疏,与其放任这些非法私贸继续进行下去,不如由官方组织起来,将其合理化,让其缴纳税赋,这才是举两得长久之道。
唐泛并非个人在战斗。
有许多人反对他,同样有不少人支持他。
这些人包括南京太常寺少卿杨清,太常寺少卿李东阳,侍讲学士谢迁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