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看不出他跟伏羲有什关系,所有关于大皞是伏羲言论,都是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突然出现。战国楚帛书压根没提过这个事,只能说儒家太能‘修书’。
至于什木德之类,就不解释吧。
大家知道,五行始终说绑定古之帝王,是非常典型牵强附会行为。
除刘歆,还有东
所以这里也相信,伏羲这个人肯定是存在,古王之,亘古之时某位始祖。只不过这位始祖,在数以百计始祖中,并不能排上号,春秋以前,根本没有名气,他最大功绩是创造八卦。
要不是易经到后来越发火爆,周朝更是达到巅峰,再加上孔子宣传,伏羲氏人气在诸多人文始祖之中,不定能排上前三十……
最早伏羲地位别说三皇之首,第三十皇都不定有他。
可随着孔子地位提升,儒家学说彻底成为主流后,伏羲也水涨船高,毕竟《周易》是儒家五经之,而易经八卦,伏羲是最早起源者。
比如刘歆,也就是直诟病他把山海经活活整理少半家伙。
。几十个始祖中,伏羲排倒数第二……
由此可见,伏羲传说故事,实则在孔子开始歌颂他,然后战国中后期才陆续出现他传说。
并且在那个时候,伏羲名字都不确定,有叫庖牺,有叫包牺,有叫风牺,有叫伏戏……
而女娲,则直是叫女娲。
由此觉得,战国中后期,伏羲传说才刚刚兴起,正在被人加工整理中……
他将伏羲推到最高峰:“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
这也是第次,将古往今来流传‘太昊’,直接联系为伏羲。
注意,在刘歆之前,太昊就是太昊,又称大皥。而伏羲就是伏羲,两者根本没有毛线关系。
儒家代代这定义下来,到们现在成真理。
《山海经》中有提到过大皥,但绝没有庖牺、伏羲之类存在,也没有说谁作‘易’。
直到西汉,独尊儒术,伏羲名字才被确定,而且其传说才突然丰富细节起来!
西汉早期司马迁还算有节操,《史记》没有给伏羲太多记载,他认为伏羲记载不真实,没有采用,只在自序中提到句: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意思就是:听先人说,伏羲氏很纯厚,创造易经八卦。
没,这就是司马迁对伏羲功绩全部描述……
难怪学术界认为,《史记》已经是非常有节操信史,司马迁还是较为客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