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不符合宋朝,将科举做成最广泛事业目标,所以真宗年间,为便于士子记诵和掌握,降低应试难度。礼部又颁行较为简略《韵略》,只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较《广韵》少许多。
但陈希亮对三郎高标准,严要求,自然跳过《韵略》,直接奔《广韵》去。
三郎看到这五本韵书,哪怕正文也有两万六千多字,还得用正书,字不得潦草!不禁心中狂叫:‘你妹啊,还让干别不?’
他提出抗议,但陈希亮掀起温情面纱,露出严酷本相,面无表情道:“按照约定,只要你次没完成功课,特权就要取消!”说着冷冷笑道:“与其在这里哀叹,不如赶紧提笔写字!”
“啊……”三郎惨叫声,倒在床上。原本还对他争取到自由,无限羡慕兄弟们,全都只剩下深深同情。
并不是从幼年开始习字,他们认为幼时‘骨软易伤’,所以要等到孩子长大些。才开始教其提笔练字。大约就是从十岁开始,而三郎还不到十岁呢。
真正麻烦在‘通音韵’和‘明训诂’方面。所谓音韵,就是文字读音,所谓训诂,就是对字词解释。前者是后者基础,不通音韵,就无法真正训诂。
陈恪麻烦就在这里,由于时代古今迁移,地域南北阻隔,彼此语音差异是十分明显。所以他在陈希亮面前,才尽量少说话,就是怕被识破露馅。
但你要读书识字,押韵做对,就必须掌握今人声韵调。更恐怖是,除掌握宋代人声韵外,还得掌握古人……唐代人有唐人音韵,汉代人有汉人音韵,先秦人有先秦音韵,掌握不好那时代声韵调,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时代文字……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来说明问题。
其实,宋代人自己都不怎治小学,不去深究经文含义,也不去探索古人声韵,但那只是说般士子。凡是有成就大学问家,无不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因为小学是大学基础。基础打不好,上层建筑自然谈不上多牢固。
陈希亮就坚持认为,不通文字、声韵、训诂、天文、历法、数术,不能读古书,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发前人所未发!
他这是把自家三郎,照着大儒方向培养啊!
※※※
找出问题来,自然要对症下药,陈希亮开出第份作业——临《广韵》正文遍。
所谓《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五卷,是开国时官修部韵书,也是历代韵书集大成者。全书收字二万六千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千六百九十二字,基本上是谁看谁吐,望之尚且生畏,哪里提得起学习兴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