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新对香港银行业如指掌,只听他道,“香港银行业发展主要是近几十年,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香港历经二次重大经济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二是最近七八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上内地同时,金融、航运、贸易等高增值服务产业崛起。这两次经济转型皆对资金产生长时间巨大需求,从而为香港银行业发展带来次又次重大机遇。大家都形容香港银行业荣景:银行多过米铺。”
李和道,“这个知道,这条街不到几百米就是家银行,多如牛毛。”
“1978年港府放宽银行执照限制,使得大量外资银行涌入香港开业,其中包括不少东南亚华人侨资银行;1982年撤消外币存款利息税,使得大量国际资金重新流回香港。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说,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但随香港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它们中大多数都被外资及内资大行收购或者兼并,或者正在处于垂死边缘。”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首先是种自然发展过程。六十年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个重要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贸易款与华侨汇入款构成香港重要资金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为个重要银团贷款中心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这些银行规模都不小吧?”
在李和观念里,没有个几百亿哪里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开银行。
黄炳新继续道,“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赴大陆谈判,香港华资恒隆银行发生挤提事件,83年恒隆最后被z.府接管,港府从外汇基金注入17亿港元资金,拯救恒隆,旨在避免危机扩大。由于传媒渲染,香港信心危机愈来愈加重,走资成浪潮,1983年初,‘港元危机’爆发,市面谣言四起,传闻将会以人民币取代港元,港币狂泻,人们纷纷抛兑港币,7家接受存款公司倒闭,包括财大气粗新鸿基银行也告急。到目前香港注册华资银行几乎全军尽没。27间华资银行,或易帜,或接受外资大银行参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保持完全独立。永隆银行为伍宜孙家族拥有,作风贯稳健。华资银行纷纷落马,永隆愈加谨小慎微,存贷比率直维持在40%以下。风险小,盈利亦小。就这点,注定永隆难成大气候。其他家也都差不多。”
李和对黄炳新不得不高看眼,这样个普通客户经理居然能对银行业如数家珍,看来确实是胸有丘壑之人,他本来是因为手里实在无人,想着挖过来凑合着用,现在看来是捡着。
“那你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