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反对。
奕在与洋人打交道过程中,深知洋人目标不在中国江山社稷,而在攫取中国财富。作为皇室中最重要成员,奕因此对洋人放下心来,至于银子,那毕竟好商量。
基于此,奕办洋务态度,说得好听点就是“抚”,说得直爽点就是“媚”。他与洋人保持亲密关系,恪遵与洋人订立各项条约,并常常作些让步,满足他们贪婪索取,以求保得相安无事局面。同时,奕也注意学习洋人长处,试图把它用之于中国,使中国徐图自强。这方面想法,他与曾国藩观点完全致,在朝中,在各省也不乏支持者,比如文祥、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等人,就都是他追随者。但奕这番用心,并不能得到天下谅解。
首先是大学士倭仁就看不惯。这个理学泰斗心要维护中国传统礼教纯洁性和至高无上统治地位,对奕与洋人拉拉扯扯很觉不顺眼。同治五年,当奕提出选用科甲*员入同文馆学习天文、算学主张时,倭仁就坚决反对。他抗词驳斥奕观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古往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倭仁这带头,就有批所谓忠贞之士激昂慷慨地附和,声称如果这样下去,大清非亡国灭种不可。后虽经慈禧太后支持,事情总算进行下去,但已闹得举国不靖。这还罢,最令奕头痛是遍及全国教案,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举止无措。而这些教案中,又以与法国天主教冲突最大。奕记得,咸丰十年南昌教案、同治元年衡阳湘潭教案、同治四年七年酉阳教案等等,都是与法国天主教发生流血冲突。酉阳教案因打死个法国传教士,激起教堂报复,居然死百四十五个中国百姓。这场惨案,至今尚未结,眼下法国损失比哪次都要大,他们怎会善罢甘休!这场乱子如何结局呢?奕不敢想象。他只得立即给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下令,要他迅速查明事件原委和后果,并对受影响外国领事馆致以歉意。
消息更使法国和其它几个在天津驻有本国人员西方国家震惊,他们纷纷派员前往天津。
崇厚奉命查明,这次事件中,包括丰大业在内,共打死法国人九名、俄国人三名、比利时人二名、英国美国人各名,另有无名尸十具,烧毁法国教堂座,毁坏法国领事馆处、育婴堂处、洋行处、英国讲书堂四处、美国讲书堂二处。法国驻京公使馆公使罗淑亚认为蒙受空前未有奇耻大辱,他联合英、美、俄、比利时等六国,向清廷提出严重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