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字,个“义”字,从来都是第位品行名节!庶民不忠不义,毁掉是家人友人;臣子不忠不义,毁掉便是邦国命运。惟其如此,“忠臣义士”便成为当世诸侯取士用人个基本尺码。大争之世,那个国家都有倏忽间兴亡倾覆可能,谁不希望自己朝臣庶民尽皆忠义之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岂有他哉?而个游说天下建功立业士人,最容易被人怀疑为朝三暮四无行才子,若在大动之前便证明自己高风亮节,无异于获得方资望金牌,岂非事半功倍?
思忖之下,苏秦对老父“想”不禁刮目相看。他想改变次序,先行入洛阳觐见周王,视情形再定入秦之事;可是,觐见周王呈献何等兴国大计呢?总是要有番说辞,没有惊世之策,岂有名节效果?苏秦又是久久地仰望星空,要在明暗闪烁群星中寻找那个闪光亮点。
突然之间,他放声大笑,对着星空手舞足蹈。
三日后,苏秦骑匹寻常白马,布衣束发,出得苏庄便向洛阳王城走马而来。
真正王城是城中之城,坐落在洛阳正中,几乎占整个大洛阳半。三百多年前周平王东迁时,洛阳城已经是函谷关外拱卫镐京要塞重镇。那时侯,洛阳就属于天子直辖王畿,而没有分封给任何个诸侯国。经过东周初期近百年不断扩建,洛阳已经堪堪与当年西周镐京相媲美。就地理而言,洛阳虽不如镐京那样居于关中而易守难攻,但也算是天下上佳形胜之地——北面大河,南依嵩山,三川环绕(洛水、伊水、汝水),八津拱卫(黄河与三川八处渡口),沃野千里,沟洫纵横,较之关中却是更加广阔丰饶。尤其是经过戎狄之乱,洛阳更显出它优于镐京最突出之点:与西部戎狄有着较远距离,更为安全可靠!西面关中与函谷关,便恰恰成抵御戎狄坚固屏障。那时侯王权尚盛,中原安定,主要威胁便在于西部游牧部族,如此情势,洛阳就显得特别适合于做京师王畿。春秋中期,戎狄动乱,大举入侵中原,东周都城洛阳虽然经受巨大冲击,却终究岿然不动,最根本之点就在于洛阳地处中原,诸侯勤王极为便捷。于是,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才能极有成效,全部将戎狄驱逐出中原腹地。
那时侯,国人无不惊叹天子神明——东迁洛阳,挽救周室!
然则,沧桑终是难料。戎狄消退,诸侯却迅速坐大,王权也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原本远离夷狄安全可靠中原,却翻腾得惊天动地,洛阳王畿竟也变成惊涛骇浪中叶扁舟;百余年下来,诸侯变着法儿蚕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