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寒热之疾,百病渊薮,在下时尚难断定。然君上宵衣旰食,起居无度,长此以往,必有大患。”
商鞅点头,“你将药方留下,回去召太医们议诊番再说吧。”
“是。”太医匆匆走。
商鞅踱步思索着,方才进宫时还明朗愉快心情,此刻突然有些惆怅。
庆典之后,他也是觉得宽慰许多。变法、迁都、收复河西,这三件大事任何件,都足以使个臣子成为秦国大功臣。他竟然在二十年中同时完成三件大事,亲手将个贫弱愚昧西部诸侯变成个富裕强大流战国,封君领地,权兼将相,达到人臣功业极致。人生若此,夫复何求?他油然想到个古老问题,大功之后如何走完后半生?孔夫子将人生划分五重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越矩”。自己已经四十有二,功成名就,声威赫赫,可是做到“不惑”?历来功业名臣,面前都有共同困惑,是继续走完权臣功业道路?还是急流勇退全身自保?前者是条充满荆棘危机四伏道路,它艰难与危险,甚至远远胜过建功立业时期。功高自危,这是无数功臣鲜血铸下古老法则。远有文仲、范蠡,近有田忌、孙膑,都活生生证明这条古老法则。同是大功臣,文仲不听范蠡劝告,坚持在国辅政而被杀害;范蠡断然辞官,隐退江湖而逍遥终生;田忌不听孙膑劝告而受到陷害,被迫逃离齐国;孙膑却隐退山林撰写兵书,明智避免最危险功臣末路。商鞅对这些兴亡荣辱典故再熟悉不过,他在班师咸阳归路上,就已经开始想这件事。
商鞅选择功成身退。
他要办事太多,首先是对白雪愧疚折磨得他良心无法安宁,他要用后半生激情去安抚补偿那颗流血心。其次,他要静心总结自己变法心得,撰写部超过李悝《法经》法家经典。再者,还要回到故国寻找父母墓地,为他们建座可以安享祭祀陵园,以尽自己从来没有尽过孝道。更重要是,他还想收三五个学生,将他们教成出类拔萃法家名士,让自己法家思想更为发扬光大。他还想与白雪、莹玉并带上弟子们重新游历天下,象孔子孟子样在列国奔走番……所有这些事,都有待他辞官之后才能去做。
对于国事,他是放心。他要辞官,绝非因为秦孝公是越王勾践那种“唯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国君,更不是齐威王那种表面英烈实则耳根很软国君。秦孝公胆略、智慧、意志、品格,堪称千古罕见,否则也不会与他这样凌厉冰冷权臣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