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悄悄把目光转向左侧第二位大臣,最为值得信赖和尊重大学士杨荣。
目光交会,杨荣则出班起奏。
他先是陈述番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威胁有不可低估战略作用,最后又点睛地说道:“迨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此乃千秋万代之明策,万万不可因为雷击之偶然事端而更迭!”
此语
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大明都城北京新宫中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皇太孙朱瞻基率亲兵,与内阁大学士杨荣道指挥禁卫军进行抢救,也只抢出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
于是朝堂内外开始流传种声音,说是北京原是元朝蒙古人大都,皇城内外依旧盘踞着外夷莽气,不适合汉人真龙天子居住,而原本就反对迁都保守派大臣们也开始轮番劝谏,叩请天子重新启用南京都城,由此又引发场新政治风波。
时隔个月,纷争依旧未决。
这日早朝,金殿之上朱棣面对朝中元老重臣再次启奏,终于把目光投向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内心深处巴不得早早回到风光旖旎、温暖舒适南京城中,只是他再清楚不过,朱棣之所以把大明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不仅仅是表面上所说完全出于威吓蒙古部落战略,也不完全是街谈巷议那般,说朱棣原本被封为燕王,这人老总想着落叶归根,把都城和陵寝都迁至自己旧时封地来才觉得踏实自在。朱高炽很清楚,朱棣迁都决心是因为他皇位毕竟不是从先祖那里按大统承继过来,所以身处南京皇宫就会常常想起这皇位与皇宫都是经过杀戮和流血战役,才从侄儿手中抢过来。这才是他弃南京城而北迁真正用意。如此来,谁要是当堂反对迁都,那就是反对朱棣。
所以此时,尽管朱棣把目光投向太子,可朱高炽只是以袖掩面,轻咳不已,并不开口。
立于殿中皇太孙朱瞻基看在眼中,心中百感交集,自己父王总是让他如此揪心。原本这是个多好机会,明知皇爷爷意思,就在殿上开口维护迁都之议,说几句劝慰百官安心话,自然会讨得皇爷爷欢心。
可是父王偏偏三缄其口、不置可否。
其实父王错,这个时候哪里会有明哲保身、两不得罪出路。金殿之上,面对百官提议,太子不出面相斥,那在皇爷爷看来自然就是附议和支持,也必然让皇爷爷心中不快。
朱瞻基想开口,可是他却不能表态,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规矩在那儿压着,既然皇爷爷和父王都不表态,他又怎可表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