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地不管人
开始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话,该服徭役你还得去。唐朝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服徭役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庸不再有50岁年龄限制,甭管多大人,只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纳绢代役。本来,在农忙季节如果大规模征发徭役,就没有人种地,会误农时,现在不愿意去人可以纳绢代役,留着劳动力去种地,多有好处。租庸调有个前提,给你交租、交庸、交调,前提条件是你给土地。你不给地拿什交租子,布帛是地里种出来,得种麻才能纺麻布,种桑树才能有绢子。但是中国古代土地是私有,归地主所有,那国家要给百姓分配土地,这个待分配土地是从哪来,显然不能把地主地给没收再去分。途径只有两个,个是新开垦,再个就是大规模战乱之后,人口大量死亡所形成无主荒地。不过,随着国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无主荒地几乎没有,新开地也够戗,能开差不多都开完,那要去哪里拿土地分给百姓呢?
这时候z.府有新应对措施,它规定,每个成年男子2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可传之子孙,80亩口分田,死后得归还给国家,然后国家好拿去再分配。拿口分田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问题是到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这些大地主大官僚们占有大量土地之后,还开始兼并农民土地,没等农民死,他这百亩地就没,被兼并。这被兼并,国家就找不着口分田再往下分,新出生人就没地。没地,租庸调就交不,农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后,z.府租庸调就收不上来,国家就没钱。整个连锁反应就是,z.府直接分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
为解决财政困难,国家就得想招,不能再按照租庸调这种方法来收。公元780年,唐玄宗曾孙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然后年分夏秋两次,两税指就是户税跟地税。另外,还有个意思就是年收两回,夏天回,秋天回,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两税法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z.府对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